新浪财经 > 评论 > 2009年成品油价格第三次上调 > 正文
□张贵峰
继6月1日上调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之后,29日晚间,国家发改委再次发布通知,决定自2009年6月30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600元。(见6月30日《证券日报》)对于一个月内的成品油价再次上调,专家普遍持支持的态度——“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油价上调属于合情合理,并不奇怪。”但笔者不这样认为。
众所周知,虽然近年来原油进口量以及进口依存度一直在增加,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并不是一个原油需求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国家——大约一半的原油,仍然是由国内油田提供的。这些原本就是全民所有的国产原油,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有必要也一定得跟着国际原油价格一起上涨吗?
更重要的是,即使我们完全遵照国家发改委此前所确定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成品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和适当利润确定”,也会发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其实并不是确定成品油价格的唯一和全部标准、尺度,除此之外,“国内平均加工成本、适当利润”,事实上也是决定成品油价格的重要依据。这也就是说,即便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如果国内的加工成本、利润能同时有所节省、压缩,国内成品油价格实际上也是可以做到不涨或者说少涨一些的。
那么,在现实中,我们的石油企业,在成本、利润上是否有进一步节省压缩的空间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以中石油为例,数据显示,其目前的雇用员工总数超过100万(因此又被称为“全球最养人企业”),而作为真正世界第一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其全球员工总数只有8万人左右。以人均创造利润计算,前者甚至不及后者的三十分之一。但即便如此——与同行相比的生产效率如此之低,另一方面,中石油近年来仍然一直享有国内乃至亚洲的“最赚钱企业”的称号,每年利润均在千亿以上。
人工成本畸高、效率低下,却依然可以“最赚钱”,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我们的石油企业的“平均加工成本、适当利润”其实是不平均、不适当的;同时,这种高成本高利润背后所依赖的行业垄断,更是不平均、不适当的。
显然,在我们的石油企业、行业,能首先在这方面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告别低效、去除垄断)之前,成品油价格简单跟随国际油价变动的定价机制,便很难获得真正充足的合理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