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亿欧元收购皮尔·卡丹值不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30日 09:54  深圳商报

  主持人:任锦敏

  今日话题:继四川腾中拟收购悍马后,又有两家来自中国广州和温州的民营企业准备以两亿欧元收购法国老牌服装企业皮尔·卡丹。对于这一收购,有人认为,皮尔·卡丹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服装品牌,在中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缺乏知名度的中国企业来说,购买国际知名品牌不失为发展捷径;但也有人认为不值,因为皮尔·卡丹已是过时品牌,重金购买来的可能是只不会生蛋的鸡,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多读者认为,中国企业现在最需要的是戒掉浮躁,稳步发展,潜心打造出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

  借船出海是捷径

  吕京霞(深圳读者):皮尔·卡丹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世界服装名牌,几乎家喻户晓,有非常广泛、扎实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仅国内市场就能让收购方赚得盘满钵满。事实上,皮尔·卡丹的代工厂很多就在中国,中国服装生产企业这些年吃够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明亏暗亏与委屈,如果这次能把皮尔·卡丹买下来,特别是买下其全球运营团队,为我所用,不仅能坐收原来皮尔·卡丹的市场份额,而且会有让更多中国服装借船出海。高档服装的品牌效应十分明显,而创建一个全球知名的品牌却绝非一日之功,如果能够通过收购买到一家世界名牌,那其实是很合算的。

  靳卫星(深圳读者):其实早在2004年,国外媒体就传出过皮尔·卡丹准备出售的消息,当时的报价是5亿美元,而去年售价已提高至10亿欧元。据说曾有买家接近成交,但最终因金融危机爆发而不了了之。而今年报价也急剧缩水至2亿多欧元,这个价格相当于是在去年价格上打2折,已经可以说是相当划算了。

  童意(深圳读者):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低价寻机收购国际大品牌的战略应是一步好棋,这笔银子掏得值。首先,服装、汽车类的产品要打造成“皮尔·卡丹”和“悍马”这样的知名度,非一日之功,甚至花上更多银子恐怕都难实现;其次,这种收购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广告效应;再者,这种收购同时获取了这些老字号的经营管理模式和销售渠道,是一举多得的事。借别人的脚,走自己的路,让更多的人跟着你走。

  从建锋(南京读者):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很大。据投资银行里昂证券统计,世界上80%的钟表、50%的照相机、30%的微波炉、25%的洗衣机和20%的冰箱是“中国制造”。可即便如此,却因为没有能够叫得响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只能靠低廉的价格优势,甚至于只能靠帮国外的品牌做贴牌加工生存。显然,收购外国品牌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条捷径,既能因此获得国外大企业的成功经验,又能打响知名度,可谓一举多得。

  买品牌不如创品牌

  艾国(四川读者):皮尔·卡丹时装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之初,绝对是身份的象征,而今却在街头天天“清仓大甩卖”。这也许是皮尔·卡丹走平民路线的结果,也可能是假冒伪劣泛滥成灾的市场表现。欧美众多企业为何对收购悍马、皮尔·卡丹之类的品牌无动于衷和不感兴趣?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也对市场前景“不抱幻想”;另一个原因,他们可能更有信心自创品牌。中国企业之所以对收购有兴趣,很大程度上缘于“走捷径”思维——快速成为名企。其实,我国企业也应该创造自己的名牌,而不该用收购名牌来成名。

  理言(四川读者):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人到美国大肆收购品牌,得意之作就是日本三菱集团下属的一家房地产公司以15亿美元的价格买下洛克菲勒中心,轰动一时。美国把传统产业的大包袱搁到了日本人肩上之后,用迅速换来的大笔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到1996年,三菱集团房地产公司宣布洛克菲勒中心项目破产,以3.08亿美元的价格,加上8亿美元的债务,卖回给美国人(其中包括洛克菲勒家族)。中国企业在收购国外品牌时,切勿步日本三菱集团之后尘,谨防到时“品牌”没收购好,却捡了个沉重的包袱来背在身上。

  程绍德(辽宁读者):上个世纪90年代末,柯达斥10亿美元巨资整体收购了中国感光行业,并迅速在中国胶卷市场取得70%份额。但没有想到,这种光景仅仅维持了4年。原因很简单,柯达当初在制定战略设计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数码相机将要逐步取代传统相机,而胶卷已经沦为夕阳产业了。现如今,国内又有企业要花巨资收购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皮尔·卡丹,显然没有认真汲取柯达的教训。其实,一个早已过了鼎盛时期的服装品牌跟不合时宜的产品一样,一旦过时,即便当初再辉煌也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除此之外还有多少价值可以利用,根本不敢奢望。因此,与其冒险去购买一个难以起死回生的品牌,不如把精力多用在市场研发上,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新品牌。

  “借牌”“创牌”企业定

  许朝军(河南读者):如此庞大的收购支出,需要综合考虑收购双方各自的实际情况,比如收购后收益率、融资效果等等,并且还要考虑品牌债务、品牌效应等等,这些不仅需要收购方深思熟虑,更需要相关领域专家与学者给予专业建议。所以,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指责和非议,而应该是帮助决策者理智分析,让参与者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

  武洁(江苏读者):民营企业靠着自有资金并购国际品牌,笔者更愿意相信这绝非因为民营企业“不差钱”或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在抉择之前经过了慎重考虑和缜密衡量,并对相关的风险与收益有过详尽的测算。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身处经济洪流的民营资本而言,他们理应有着更为理性和专业的视角,并购国际大品牌当然并非没有风险,但却极有可能是现时景况下的最佳选择。

  吴江(南京读者):企业的发展没有最好的模式,而只有最适合的模式。并购从来都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途径,对于民营企业购买国际知名品牌,他们的诉求当然可以理解,假如“借牌”顺利的话,也极有可能一举实现“母鸡变凤凰”的飞跃。相比拿来主义的“借牌”,“创牌”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也同样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两条路径各有优劣之处,是“借牌”还是“创牌”,如何选择,应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量,自主决策。

  话题预告

  金钱具有镇痛功能、失去金钱的疼痛和肢体受伤的疼痛十分类似……近日,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周欣悦作为第一作者即将发表在国际著名心理学刊物《心理科学》上的论文《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引起了学术界之外的关注,不少人批评这种观点鼓励人们拜金。学术讨论为何能如此迅速演变成社会大众话题。对于金钱的镇痛作用?您有何看法?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