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门审计就无须避讳点名监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5日 06:42  新京报

  ■ 社论

  2009年的审计报告发布了,不出公众所料,此次的报告再次揭露了政府部门的诸多问题和惊人数字的违法违规金额。包括,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违规收费达到5.02亿元,种粮农民补贴资金滞留时间最长的达10个月,部分央企损失和国有资产流失达63.72亿元,对55个中央部门的审计发现违规问题资金40.5亿元,损失浪费问题资金4.67亿元等等。然而,纵观报告内容,很少点出具体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名,而较多的是用“有关”部门、“一些”地方的措辞。

  审计报告没有把重点放在个案上,没有单纯追求点名批评的“轰动效应”,而是坚持预防与查处并重,查找问题与完善制度并举,如此从“点”到“面”,确实有利于反映普遍性问题,切中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推动完善体制机制。

  然而,如果把审计风暴说成是单纯的“轰动效应”,有以偏概全之嫌,没有当初的审计风暴,审计机构料想也不会如今天这般受到普遍重视,哪里还有什么审计制度的改进呢?实际上,我们当下所存在的问题根本不是点名太多的问题,而是点名过少乃至于不点名的问题。从审计报告来说,点国家部委和地方的名,是“点”,但从中国当前不习惯于、不接受批评式点名的普遍现象来看,不点名又是“面”,这是一种点面相逆的关系。从这一关系可以看出,审计报告的点名批评是何其的难能可贵?

  在查找问题这个“点”与完善制度这个“面”关系中,又是另外的情形。查找并公布问题与完善制度并不是什么非此即彼的矛盾体,而是互相促进。我们不能因为说要完善制度,就不能公布具体问题,更不能说一旦点名批评就无法完善制度了。审计部门的职责核心就是审计国家财产,这些国家财产来源于纳税人缴纳的税款,所以,纳税人有权知道这些财产的流向。既然审计部门掌握了这些情况,就有义务让纳税人知晓财产流向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不能光依托体制内的制度建设,还应当依托体制外的纳税人监督。

  对于纳税人的个体监督来说,监督制度建设容易大而无当,有心无力,但对于追问某个国家部委的具体违规情况来说,却是有一说一,有的放矢,也容易让公众集中火力向违规现象开战,帮助“有关部门”、“有关地区”及早改正错误。审计风暴刮起的那几年,正是由于包括纳税人在内的公众的不断追问,被点名的国家部委的违规行为才受到了更大的钳制。由于审计部门无处罚权,他们的作用注定只能是有限的、软性的,好在外界可以进行舆论的追问,这就容易形成审计部门和公众的合力。也正是这样的合力,审计才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今年的审计工作查出了大量金额的违规问题,审计部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值得肯定。我们也相信,在审计部门的督促与有关部门的追查下,这些问题必然能得到解决,相关制度也将走向完善,然而,这一过程不能只是“茶壶里的风暴”,我们必须确保纳税人的知情权,以避免内部操作流于无形,导致“雷声大,雨点小”。

  有点才有面,全部公开违规单位和地区的名字,公开违规的数额,多刮起一些审计风暴,审计制度才能在坚实的监督基础上不断完善。期待审计部门明智地把审计监督和公众监督有机结合在一起,开门审计;开门监督既然曾经形成过良好经验,理当传承下去。

>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