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稀有金属行业应考虑垄断经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4日 22:44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易鹏/文 美国与欧盟在23日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诉讼。这件案子预料会涉及的原材料包括黄磷、锑、铝矾土、焦煤、氟石、铟、碳酸镁、钼、稀土、硅、滑石、锡、钨和锌等。

  据外媒报道,这将成为1月份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向WTO起诉中国的首案。中国商务部针对这起诉讼已经在24日表态,中国的出口政策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中国有关出口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中国认为相关政策是符合WTO规则的。

  对于目前国际贸易间的纠纷,几个利益相关方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问题,是种很合理和正常的事情。我们不宜上纲上线的来看待这个诉讼,我们也应该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商务部也表示会根据WTO争端解决程序,妥善处理有关磋商请求。

  欧美之所以要因为稀有金属进行诉讼,根本原因还是有色金属的巨大的战略意义,加上中国又是稀有金属的大国,很多稀有金属产品占据世界第一。以稀土为例,中国稀土在储蓄量、生产和出口上都以绝对的优势占据着世界第一。

  遗憾的是中国稀土在国际贸易上正在面对着难以忍受的巨大尴尬,在占有绝对的市场优势下,中国稀土却只卖出了个“土价钱”。从1990年到2007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虽然中国稀土出口增加,可出口的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在世界高科技电子、激光、通讯、超导等材料呈几何级需求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没有水涨船高。

  一些稀土企业称,按照目前的价格,稀土企业的利润一般在1%至5%之间。以铟为例,这种稀缺资源全球储备也不过若干吨,其中80%都出自我国。中国哄采铟的厂子过百,出售竞相压价,它的合理价位应该在3000-5000美元,而国际价格仅1000美元上下。当年竟然贱卖到50美元一公斤,连采矿成本都不到!

  按照常理,拥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国家会主导资源的价格,巴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资源商们在与我国钢铁企业谈判中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就是来自于他们三家公司就掌握了全球铁矿石70%的储量,所以他们牢牢掌握住了国际铁矿石的定价权。

  而我们很多稀有金属占领世界的储量还高于70%以上,从这次欧美对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进行诉讼的本身就说明了这些资源的极端战略意义。但我们依旧没有掌握住国际稀有金属的定价权。造成这个局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稀有金属产业分散度过高,地方政府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期发展的眼光。

  以稀土行业为例,直到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9年稀土出口企业名单》,入册企业还有20家,比2007年减少19家。而此前,中国稀土出口企业有200家之多。拥有这么多出口企业自然会让这些企业为了眼前小利,内部之间彼此压价,从而直接导致了稀土行业的利润被大幅减少为微利状态。

  垄断可以产生高额的垄断利润,垄断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特殊的自然资源垄断。垄断面对国内民众可能会造成民众利益的受损,但在国际贸易之间,能够由于产业和资源上的垄断确可以为国家创造极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石油资源上,很多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只有数家公司来经营,在铁矿石上,全球也就只有3家公司来经营。这种高度垄断的经营模式,使得这些资源大国赚的盆满钵满。

  为此,中国必须利用这次产业振兴规划的机会,在拥有绝对自然资源优势的稀有金属行业里面强力整合,在所有环节实施国家独家垄断,整合一家如力拓那样的资源型公司,从而拿回稀有金属的定价权,为国家争取更高的经济利益。

  应该说中央政府也不希望这种让人心酸的出口局面继续存在下去,也看到了稀有金属背后的巨大的军事、科技的战略意义。为此,这几年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等出台了减少出口配额、加收出口关税等一系列政策,在2007年6月1日起,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钨、钼和稀土金属等国内稀缺的金属原矿的产品实施15%的出口暂定关税;对稀土金属、氧化镝、氧化铽产品开征10%的出口暂定关税;对氧化钼、钼酸铵、钼酸钠等产品开征5—15%的出口关税,从而达到限制或减少稀土等稀有金属的出口量。这也是这次欧美对中国进行诉讼的主要原因。

  但尽管如此,从1990年到2007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依旧增长了近10倍。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为了他们短期经济利益,他们会默许和支持更多的企业参与稀有资源的无序开采,会鼓励企业进行出口,至于更长远的国家战略利益并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类。为此中央政府需要吸取稀有金属产业发展的惨痛教训,从根本的制度设计上面,来汇聚地方和中央战略目标的统一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