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刊首语:报纸要注重培养思想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2日 21:34  《传媒》杂志

  ——读尹明华文有感及对相关党报的希冀

  端午节,找了个地方稍事休息,也抱了一大堆文稿、文件需要作业,需要处理。由于《传媒》编辑­部同志交代,6月1日要付印,我就先审看了《传媒》的大样,本期以传媒业应付金融危机为主题,组织了张苏洲、张秉礼、李建国、徐春莲、闫肖锋、王东、崔保国、周鸿铎等一批业内领军人物或学界权威来撰文献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首篇尹明华同志文章中关于要回归报纸本质,回归新闻本质,回归文化方式的观点,拨动了笔者的心弦,引发了笔者的共鸣。

  尹明华同志说:报纸应该注重培养思想家,新闻应独立地向社会发表见解,提倡一种能够维护自身良好生存状态的文化方式。这实际上涉及到报刊尤其是党报的定位问题。诚然,党报乃至所有报纸首先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应该忠诚地也是忠实地反映党和人民的心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报纸不需要深刻的思想与独立的见解,并不意味着报纸只能扮演一个传声筒和扩音器的角色:恰恰相反,报纸、刊物都应该是有生命的载体,有思想的容器。她应该创造性地反映心声,维护利益,她应通过自己的“绝对理念”的“逻各斯”,来支配对于社会纷纭现象的报道,彰显理论品格和理性品位。一家报纸、一家刊物,乃至一家新的媒体,其信息、资讯的传播力,其实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讲,取决于其文化方式的强弱轻重,而文化方式的强弱轻重又取决于其观点的冲击力及思想的深刻度、思维的精细度,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党报、党刊及报纸、杂志的完整定位。没有报刊的阵地,思想当然无从谈起,但没有思想与观念的挺立,则报纸的影响力、传播力会是无足轻重的,对于读者则是可有可无的。

  从报刊与图书的不同性质看,确实在功能上有区别、有分野。报纸是来去匆匆的、广泛辐射的易逝品、易碎品,主要是横向覆盖;图书肩负着积累文化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主要是纵向穿越,茶余饭后,读报聊天,岂不惬意,而在卧榻上,还是读起书来带劲过瘾。二者区别,能不承认?但是两者之间并非横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深渊,无数的报纸局部产品成为图书,传承后世;无数的图书内容为报纸所连载,辐射各界,其中的道理就因为差异中存在着同一性。

  报刊要有思想,报刊社就要培养思想家。思想家和报刊互为推动:是陈独秀、李大钊成就了《新青年》,梁启超成就了《时务报》,毛泽东成就了《湘江­评论》,反过来也可说是这些报刊成就了他们这一代文化大家、思想大家、革命大家。要拥有几个乃至十几个学养深厚、政治成熟、思想敏锐、文笔犀利的思想家、评论家、写作家。没有这支力量的报刊社,建议事不宜迟,及早动手,变被动为主动;有了初步人选,要巩固基础,扩大队伍,形成气候;在培养路径上,可以有长远规划和近期步骤。要求这支队伍,调查研究要深入些,再深入些;读书学习要刻苦些,再刻苦些;同时压担子、交任务,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强调多讨论、善写作,非如此历练,则水平难以提高,笔触难以犀利!须知,无论金融危机如何,这个板块永远是报刊社不可或缺的支点。

  其实,一家好的报刊社,只有思想家和独到见解也还不够,还得有几分艺术品位,否则也会是“行之不远,后继乏力”。对了,恰好身边有一家机关报内容正确,条目不少,但标题“老实”,版面呆板,明显地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在没有其他媒体的时候,可以聊解寂莫,但读起来也真是提不起神来,不知是定位选择的原­因所致,还是对正确定位实施的偏离所致,抑或是两方面的原­因兼而有之。笔者愿意就此类报纸的改进问题做些促进工作。

  辰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