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企重组中国进民退已是防不胜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2日 06:41  东方早报

  刘涛 

  近年来,央企对地方企业的并购开始呈上升势头。而2009年央企更是全面吹响了国内扩张的集结号。近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重庆高调表示,新形势下国资委将积极支持中央企业与国内地方企业进行战略重组。

  所谓的新形势,据笔者理解,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面临增长模式转型或者说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而借助央企战略重组可能大大加快这一进程;二是近年来央企海外并购遭遇一系列重大挫折,国资委可能意识到,以往片面强调央企通过海外投资来做大做强的想法过于急功近利,倒不如先扎扎实实练好内功再徐图缓进。

  值得注意的是,与计划经济时代中央政府公开“拉郎配”的做法不同,这一轮央企并购地方企业热除了上面提到的国资委战略思维转换之外,地方政府也热情地敞开了怀抱;更重要的是,企业之间客观上也存在“你情我愿”的双向需求。

  从央企来看,并购地方企业,可加快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整合产能和销售渠道,实现规模扩张。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度依赖原材料进口的行业而言,对“地方部队”和“杂牌军”进行收编,还有提升央企对外议价整体实力的特殊含义在其中。

  从地方国企来看,与央企联姻主要还是为实现取长补短。长期以来,地方国企的战略重组往往停留在当地企业之间的相互参股层面,徒具形式上的多元化,却难收企业治理结构改善之功效。地方国企大多本身是一方诸侯,一不缺资金二不缺名气,真正缺的是政策和资源。因此,背靠央企这棵大树乘凉就容易得多了。举一个例子,近年来不少地方电解铝企业之所以投奔中铝旗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铝手上有它们最急需的原料:氧化铝。

  而从地方政府来看,地方企业和中央企业合并以后,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企业稳定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增长了,社会安定了,地方政府无疑是最大受益者。况且,这些工厂还在原地,央企并不能带走,从长期来看,税收和就业也不会因此受到影响。相反,央企还有资金投到地方企业,等于是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这与招商引资是一个道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选择央企作为并购方,还可大大增强地方政府官员的安全感。2007年《国企》杂志曾刊登过对一位央企老总的访谈,他一语道破其中玄机:假如一家经营状况不景气的地方国企交给外资或任由企业管理层收购,那么地方政府很可能因为对“贱卖国有资产”监管不力而背上骂名;而中央企业参与并购,则无论资产评估是高是低,哪怕就是无偿划转,也是肉烂在自家锅里,国有资产不过从左手换右手而已。显然,这不失为一种“政治正确”的理性选择。

  最令人费解的是,一些地方民企竟也主动欢迎央企前来收编。据报道,浙江某地民企表示,“无论是并购还是重组,哪怕是成为央企的雇员,都非常乐意接受。”众所周知,以家族式管理为主体的民企是最不愿将企业控股权和经营权拱手让与他人的。因此,这恐怕要从民企面临的现实窘境中找答案了:一方面,民企长期无法获得公平机会进入一些产业领域,包括当前热议中的十大产业和新能源振兴规划。在笔者看来,喧嚣一时的“腾中收购悍马”案背后所折射的,很大程度上是一家民企为曲线进入整车生产领域而做出的无奈举动。另一方面,对于民企而言,“贷款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早已确立了国有经济“抓大放小、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2007年国资委制定的《中央企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组思路,央企主要从事的产业从21个板块缩减为18个;而目前央企的数量也降至138家。在此过程中,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非但没有丧失,反而得到巩固和增强;同时,民营经济也在过去10多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可以说,改革的大方向是对头的,今后应当继续坚持下去。

  这一轮央企“对内向下”的战略重组,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市场化联姻。但我们应清醒认识到,在民企面临内部约束和外部困境的情况下,央企对地方民企的并购实质上仍是一种不对等的“非市场”行为。作为政府,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给予民企应有的公平发展环境,然后央企再来问它们想不想被并购。否则,“国进民退”注定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局。  

  (作者系宏观经济分析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