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老神丹就是商业模式重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2日 17:38  《创富志》

  创富志管理学家 魏炜 金融学家朱武祥 特约研究员 林桂平/文

  企业生命通常被划为四个阶段:上升期—高峰期—平稳期—低潮期。但那些杰出企业却通过商业模式重构,重新界定商业生态圈,重新设计生态圈中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从而逃逸出成长曲线中的“低潮期”,在新起点上,构筑新的成长曲线,再次享受高速成长。IBM就是这样。近百年来,每当行业发生重大转变,它都通过商业模式重构,获得新生。兴盛、衰败又重新崛起,堪称一部商业模式重构史诗。

  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什么?这是摆在每个企业家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我们认为,只有时刻把“解构”和“重构”企业自身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并把它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企业才有可能发展,甚至才有可能存活!

  这是一个商业模式重构的时代,是一个必须把寻找利益相关者、划定商业生态圈、设计交易结构作为自身发展第一要务的时代。

  通用的管理理论把企业的成长划分为四个阶段:上升期—高峰期—平稳期—低潮期。然而,企业通过不断重构,就有可能逃逸出“成长曲线”的约束,长时间享受高成长、高扩张、高利润的企业价值。

  每当企业到平稳期,就意味着高速发展期结束。这时,完全可通过革新商业生态圈的交易结构,重新定义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逃逸出低潮期,在那个起点上重新构筑自己新的成长曲线,再次享受新的高速成长期。

  由于商业范畴几乎没有极限,按照经典的说法,只有天空才是它的极限,因此我们可期待,这种重构机会将永远存在,企业有可能享受永无止境的阶梯性成长。

  假如企业更激进一点,在没步入平稳期之前就重构商业模式,那么阶梯将不存在。企业面临的将是一条平滑的、陡峭的、一直向上的成长曲线。

  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商业模式重构”的竞争。谁先走一步,走对一步,谁就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增长;迟走一步,假如选择道路正确,也可享受增长;剩下的企业,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今天,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企业沟通带来巨大便利;全球化交通工具的出现,打破了地域限制。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知识时代的信息爆炸,也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型员工。

  这些因素,极大地促进了“行业产业链”的分解,给打破原有的交易结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商业模式重构”是指从整个商业生态圈出发,打破原有的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并重新定义交易结构,以寻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战略思想。

  重构有两个过程:一是“解构”—打破原有的交易结构;二是“重构”—重新定义和设计交易结构。

  IBM每次大的战略调整,都是对利益相关者关系的重新定义,都是对交易结构的重构。

  从工业革命时期的“电动机械制表机生产商”,到电子时代的“微机开拓者”;再从计算机时代的“硬件制造商”,到信息时代的“IT服务提供商”。

  每次时代变革,IBM都在恰当的时刻做出重构,最终成就其多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

  老沃森重构IBM:“制表机”的商业模式

  IBM第一任CEO是老托马斯·沃森,他在1924年创立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英文名叫IBM。

  其实IBM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1911年,由三家公司合并而成的CTR公司,就是IBM的前身。这三家公司,分别是国际时间记录公司、计算尺公司和制表机器公司。而所谓CTR,就是“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mpany)。

  导演这场合并的查尔斯·R·弗林特曾断言:测量时间(时钟由记录部门制造)、测量重量(秤由计算部门制造)、计数(打孔机由制表部门制造)等共同协作产生的效果,将远远超过各自单独经营的效果。

  然而在当时,所谓的协同性,并未出现。这些产品只是由不同部门,经由不同的程序制造出来。然后由不同的销售部门,卖给不同的顾客。

  老沃森1914年接手CTR公司时,“制表机”是收入及利润最少的部门。但老沃森的洞察力和商业直觉告诉他,“制表机”所代表的“商业计算”是未来趋势。

  “电子机械制表机”在19世纪80年代由赫尔曼·豪勒瑞斯发明。这种机器能通过“打孔机”上面的“孔”记录并读取信息。豪勒瑞斯曾在美国人口统计局工作,“制表机”第一次大显身手就是在人口统计领域:1890年,其为美国人口普查节省两年时间,节约500万美元。

  豪勒瑞斯和他的“制表机器公司”取得巨大成功。但他只是一个技术天才而非商业天才,这直接导致他的公司后来被弗林特兼并。

  老沃森接手CTR时,“制表机公司”已经落后于主要竞争者—电力公司。因此,老沃森抛弃以前的老产品,花了五年时间,开发出功能更强大的制表机。之后的二十几年里,制表机成为IBM的关键业务。

  IBM制表部门的多数产品,都是“出租”而非“销售”给顾客。对政府部门而言,“制表机”除了人口统计,别无他用。而且一次购买的费用也过于高昂,而“租金”则相对低廉。对于私人部门,也是一样。

  “租赁制表机模式”扩大了IBM在“制表机”市场的容量,带来规模经济。租金收入不仅稳定,还有助于维系客户关系。

  为IBM带来丰厚利润的产品,还有“打孔卡片”。IBM的“制表机”只能用IBM生产的“打孔卡片”。在1930年前后,一年售出40亿张。虽然打孔卡片的收入相当于租金收入的五分之一(1938年),但在整个30年代,其利润却占IBM总利润的三分之一。

  “租赁制表机”加“出售打孔卡片”的商业模式,有效地构筑起竞争对手无法跨越的门槛。

  在20世纪早期,和福特T型车一样,IBM的“制表机”取得了惊人的“从众消费效应”。

  制表机的成功,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商业模式上,都为IBM后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奠定了IBM的定位。此后,IBM始终把自己定位于“致力于高效信息管理的公司”,服务客户则是“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中间虽然经历一些反复,但至今这一定位也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