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旅游消费券:小杠杆撬动大效应

  谭志娟

  “中青旅,打五折!”5月12日下午6时15分,笔者刚走出北土城地铁站,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朝记者吆喝。记者接过宣传单后,跟这位名叫李东的小伙子攀谈起来。

  原来,李东是中国青年旅行社的一名员工,据李东介绍,今年的金融危机对旅游业冲击很大,生意不好,所以现在出来发宣传单拉生意。他说,200元贵宾卡,往年最低打九折到180元,而今年打五折到100元都没客户。“生意不是一般不好,而是很不好!”

  “五一前我们就出来发传单,五一生意火了几天,我们这期间没有出来拉生意,但五一刚过,生意又冷下来,我们只好又出来了。”李东无奈地向记者表示。

  拉动内需新手段

  据记者了解,业内名气比较大的旅行社拉活只是整个中国旅游业生意惨淡的冰山一角,这说明此次金融风暴对国内曾经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影响非常明显。

  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此前曾对旅游业进行了一项调研。调研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市接待入境游客379万人次,同比下降13%,2009年1月,全市接待入境游客为21.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19.6%,其中接待外国游客下降了27.5%。

  为了改变旅游低迷的状况,密云县率先在北京发放旅游消费券,希望刺激可能因金融危机而导致的低迷假日经济。密云县自4月1日至12月31日开展“市民休闲服务计划”,发放旅游产品代金券。据悉,密云县境内近30家景区、20家星级酒店,一共派送了价值500万元的“旅游大礼包”,包括密云景区门票10万张、酒店免费客房6000间、绿色谷物10万公斤等。

  “今年头两个月,密云的酒店收入同比降了5%。为此,在这个春季,希望凭借这一活动将旅游收入提升两成。”该县旅游局一位负责人表示。无独有偶,在密云发放“旅游消费券”的休闲行动后,延庆县相关部门也表示会考虑向市民推出类似“消费券”计划。

  事实上,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各地多个旅游城市纷纷打响了“旅游消费券”战。在2009年2~3月份,宁波、苏州、扬州、无锡、广州、武汉等地也纷纷加入发放旅游消费券的行列。

  以上城市发放旅游消费券,成效几何?5月14日,银河证券旅游行业资深研究员洪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旅游消费券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同时也激发了“隐性”消费,比如有些民众早想来北京,因为考虑成本问题迟迟未实现,而旅游券会降低成本,进而促使了消费的产生。“与此同时,也可以带动交通、餐饮、购物等其他方面消费。”

  事实上,各地发放旅游消费券确实能唤起大众旅游消费的欲望,并通过旅游来带动当地吃、住、行、购、娱等相关产业链。“以发放总值为2000万元的消费券为例,考虑旅游业1∶20的放大效应,旅游业直接经济收入就是4个亿,与此同时也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达到17个亿。”一位市场人士表示。

  中信建设证券研究所旅游行业分析师沈周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旅游消费券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或多或少拉动了五一旅游,同时也激起了很多民众的旅游热情。

  国家旅游局日前统计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假日办监测的90个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69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了10.2%,实现门票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了9.9%。其中,东部地区46个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469万人次,同比增长15.2%,门票收入1.89亿元,同比增长14%,接待游客量和门票收入都呈两位数的增长。与此同时,北京旅游市场也收到明显成效。据统计:2009年五一假期,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70万人次,同比增长22.7%;旅游总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32%。

  李东向记者坦承,旅游消费券不仅仅使景区受益,像他们中青旅等旅行社也是很大的受益者。

  毋庸置疑,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的背景下,各城市把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作为新的“扩内需”手段,有其重要意义,在短期内确实能起到一定拉动内需作用。

  问题不容忽视

  不过,旅游消费券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问题。

  比如,旅游券发放地点或方式如不注意,很容易引起哄抢、抬杠的现象,这会使得旅游券这一公益形象大受损害。

  3月1日,1.5亿元杭州旅游消费券在上海发放时,就受到市民的热捧,但也引发了部分市民的哄抢。据悉,杭州市发放的旅游消费券可以用在5个地方,即购买第一道门票、看演出、住旅馆、餐饮与坐船,但是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必须填写自己真实的姓名、电话。

  有专家指出,杭州的旅游消费券确实很实惠,但是用起来太麻烦。为了防止消费者和商家进行串通,所以规定使用时,必须要实名登记,并存留电话号码,这样让一件本来非常好的事情,到最后可能公众还是不领情。

  事实上,杭州消费券在上海遭哄抢,引起了网上网下的热烈讨论,这也使得原本打算3月7日、8日在王府井大街现场向北京市民免费发放首批10万张苏州旅游优惠券的苏州旅游局,考虑到安全因素,改为从3月25日左右开始至5月31日由北京市旅游局信息中心发放,按照比例对10万张苏州旅游优惠券进行随机抽取。

  不过,“哄抢说明旅游消费券比预期效果要好”。沈周翔表示。此外,旅游券还容易被一些“黄牛党”利用,倒卖牟利。各省发放的旅游消费券,吸引了普通游客,也招徕了“黄牛党”。

  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发现,有诸多转让或收购广州、杭州等地旅游券的信息。一些拿到旅游消费券的民众不顾其不准买卖的规定,将100元价值的消费券在网上以50元甚至更低价格转让。一时之间,一些城市兴起了“倒卖”旅游消费券的“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专家对各地发放旅游消费券的利与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个别地方基于自身的特殊情况,用发消费券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并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把这变成一种刺激经济的重要方法,在全国推行开来,可能弊大于利。”温州大学教授陈中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

  不如直接打折

  当下,我国发放旅游消费券的方法、途径,使用消费券的规定、限制条件堪称五花八门,在给国人制造了大量混乱信息之余,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更影响了消费券充分发挥拉动内需的效果。

  对此,一些专家纷纷支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认为,发放旅游券还不如直接打折。”沈周翔表示,比如某地景区门票与酒店统一打八折,或许更吸引游客。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也持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如真想刺激旅游业的话,与其发旅游券,不如向公众免费开放旅游景点,或者将其门票价格降到人们能够接受的程度。前几年,一些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逢听证必涨价”,一些景点门票价格一涨就是上百元,现在派发几十元钱的旅游券,不过是杯水车薪。

  大众点评网最近公布的一项消费券体验调查显示,41%的消费者认为消费券使用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使用门槛高,不够实惠”,甚至有20%受调查消费者认为“消费券噱头大于实用”。

  “真想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不如直接降价。哪怕是在旺季采用淡季票价也可以。”不少网友如此呼吁。

  洪亮也建议,可以让民众自己申请,如有需要的民众可以在网上申请旅游券,这样可避免现场哄抢的现象。

  据了解,为防哄抢改变派发方式,杭州后来发放旅游消费券时吸取了之前在上海遭哄抢的教训。比如,在深圳推介杭州旅游时,只向少部分深圳市民派出了部分消费券,另外绝大多数消费券则留给更多市民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平的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消费券针对的人群选择更合适,其刺激经济的效果会更好。”沈周翔表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也表示,各地政府在发放旅游消费券时,应该注意两点:第一,发放渠道不应过于单一。要有目的地针对目标人群进行派发,收效才会明显。第二,派发消费券的目的,本身是要引导有消费能力的人进行消费,不必也千万不能让它变味,变成政府发放的一种福利券。

  对此,沈周翔建议,可以探索细分市场,建立不同的客户目标群。“其实,旅游券的发放形式现在各地都处于尝试阶段,可以先让各地尝试多种发放形式,等有了成效最好的发放形式,到时再向全国推广。”沈周翔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