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 乔吉娜
开年以来,银行信贷投放呈大幅飙升之势。截至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5.55万亿元,同比增长29.72%;1至4月银行新增贷款投放5.17万亿,大大超过了2008年全年的投放水平,其中,中长期贷款 2.34万亿,占45.25%,票据融资1.61万亿,占31.05%。4月的中长期贷款新增3744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3.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增企业短期贷款减少了786亿元。
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而票据融资主要是以信用状况良好的大型企业为主。可见,在当前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中,我国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并没得到惠顾,甚至有不断被边缘化的倾向。尽管为了实现“保增长”的经济目标,国家政策不断地向中小企业倾斜,但银行对中小企业却是始终拒其于千里之外,中小企业融资难,仍是其成长的“紧箍咒”。
从银行角度而言,作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尽管对中小企业收取的贷款利率比大企业要高,但是在员工、网点、操作等方面的分摊成本也要高得多,往往得不偿失,加之银行贷款期限与中小企业生产周期无法匹配、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难以控制等因素的存在,这些都不能不使银行“嫌贫爱富”,极力压缩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从企业自身角度而言,中小企业的确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资本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偏弱、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透明度不高等问题,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意味着额外风险的增加。在此利益冲突下,尽管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扶持,但收效甚微。贷款手续繁杂、抵押和担保条件苛刻以及贷款成本太高,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三大“门槛儿”。
显然,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势在必行。但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来实现这一目标是不现实的,需要政府、银行、中小企业三方良性互动,才能打破僵局。
政府应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要通过抵质押或保证才能贷到款,这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中小企业仅靠自身难以克服困难,银行作为盈利机构也很难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放松融资底线,作为链接中小企业和银行的“桥梁”,政府在此时应当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直接或间接为优质中小企业贷款进行担保。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申请不应“一刀切”。中小企业中有诸多符合产业政策以及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但是缺少资金的企业,为这部分企业提供贷款,既能帮助企业获得自身发展,又能为银行谋求利润。这就要求银行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和对中小企业贷款客户的筛选能力,对于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银行不应“因噎废食”,而应采取有进有退、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根据企业不同的情况对信贷门槛进行一些灵活的调整,以期在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企业应着力“练好内功”。目前,不少深处困境的企业都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希望依靠政府政策的转变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但是,单单寄希望于政府政策是很不现实的,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从自身出发,积极提高信用度,努力增强企业盈利、提高管理水平,致力于加大企业财务透明度、改善企业信用缺失状况。
此外,创业板开闸意义重大。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有两种方式,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在整个融资结构中占比不到50%,大部分企业是通过股权方式融资。而在债务融资中,银行贷款仅占20%左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长期来看,创业板的启动是解决其融资瓶颈、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关键环节。推出创业板,不但可以使优秀的创业企业通过发行上市获得直接融资,更为其打破大企业的垄断和打压,实现独立成长和壮大提供可能;且通过资本市场示范效应,创业板能激发更多的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提升公司治理与规范运作,从而带动银行及地方政府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弥补中小企业融资机制方面的“短板”。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