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化是金融健康发展的源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9日 14:04  《中国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中国金融》杂志主编 魏革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金融业而言,文化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它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源泉。

  金融文化是一般文化属性与金融属性融合的体现,是制度规范、管理理念、思想精神的总称。与其他文化一样,金融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广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政治体制,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从文化的视角看金融,有助于我们了解一国金融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世界上金融管理模式和金融体制之所以纷繁多样,诸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金融制度都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的差异。文化可以彼此学习、借鉴和吸收,但不能完全移植。随着国际经济联系和交往的增多,不同文化虽然出现了一些趋同现象,但并不能改变各自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金融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经济体的金融治理结构和风险偏好。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各主要经济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美国金融体系到目前仍未恢复元气,欧洲一些国家金融体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轻,而中国金融体系虽然受到间接影响但仍保持了正常的融资功能。中国金融体系为什么能够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人们往往从金融结构差异、发展阶段不同、创新程度等方面去分析,却很少从历史文化角度去看待。实际上,文化对于金融的影响比我们料想的要大得多。这也是一些国家危机频仍的重要因素。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金融业无论是发展阶段还是创新层次都有明显差距,但落后并不意味着可以自动免疫。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和其他大规模的市场取向改革,释放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又进行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果断化解了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极大提高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免疫力。在每次危机之前,均能采取恰当的政策与改革措施决非偶然,其背后一直隐含着一种力量,这便是文化。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的文化是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源泉,它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金融发展的过程之中,具有自觉的思想纠偏机能,使金融业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任何东西比文化的缺失和扭曲更为可怕。我国金融文化蕴涵着许多积极和先进的因素。在过去30多年中,伴随着我国金融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文化逐步形成。忧患与责任、包容与开放、渐进与稳健日益成为我国金融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并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挖掘、总结和提炼并加以弘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金融奇迹,重要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文化中蕴涵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是基于对金融业高风险特点和金融运行规律的清醒认识,是管理当局和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种自觉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更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在当代的积极体现。忧患意识充分体现了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为金融自身改革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正是清醒地看到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金融体制转型中的缺陷以及现代金融业潜藏的各种风险,我国才得以持续地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中央银行体制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以及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都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体现了忧患意识。从文化的渊源看,金融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深深植根于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中华民族饱经风霜和磨难,一些传世古训诸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为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强烈的忧患意识,使我们能够及时总结金融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利弊得失和潜在风险,适时进行改革,从而推动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

  包容性是中国金融文化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包容意味着共存、共赢、多元和开放。对于经历了长期计划经济的中国而言,金融制度的每次变革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争论。搁置争议,包容各方,重视实践,勇敢前行,逐步突破成为金融发展中的主流文化。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金融改革开放不动摇,实际上是金融文化包容性最深刻、最具体的体现。这种包容体现了改革和开放的有机统一。实际上,金融改革的过程就是对内开放的过程。这些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逐步改变了单一的金融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市场主体结构,给每个社会主体公平参与金融活动的权利,并充分享受现代金融发展的便利,这是对包容性最好的诠释。我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从引进资金、引进管理技术到引进金融战略投资者,都体现了包容。包容,丰富了我国金融文化的内涵,也为传统的金融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包容,才破解了一个个金融难题,不断取得改革的新进展、新突破;正是秉持虚怀若谷、兼收并蓄、合作共赢的态度,才使我国对外金融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渐进性思维在中国金融文化中占有突出位置。渐进性在我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也符合科学方法论的要求。回顾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历史,几乎每项重要改革都将渐进性确立为基本原则。渐进性是适应金融环境复杂性和我们认识局限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工作方式。这种改革思维和模式不同于激进式的休克疗法,是在遵守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强调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强调社会、市场和公众的承受力以及对改革的驾驭能力,强调增量改革。这样的改革在经济学上也称为帕累托改进。金融改革中的许多案例,诸如汇率双轨制、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并存制度、信用调控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制度等等,都体现了改革的渐进性。

  我国的金融文化深深植根于我国核心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拥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思想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在这样沃土上生长的金融文化具有丰富的底蕴,有坚韧的生命力。多年来,我国在借鉴国际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规则、理念、理论、方法、技术和惯例时,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注重在消化吸收基础上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既认真了解、研究、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的普遍规律,借鉴和吸收他国金融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坚持从实际出发,探求我国金融发展的特殊规律。我们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理念,改进我国的金融治理和经营管理,同时紧密结合我国政治文化特点,加强有效监督和制衡。

  当然,我国的金融文化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国内金融机构依然存在一些明显行政化倾向,官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应当说,经过多年市场化改革后,金融机构的市场本位思想已基本确立,但对行政级别的依赖、对行政区域的依赖以及对“大一统”的依赖还相当流行。行政级别作为一种体制设置和制度安排在金融领域普遍存在,模糊了职位晋升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金融家成长的环境以及市场统一配置资源的效能和区域金融合作。我们过于依赖传统的金融机构和手段,创新型的自主金融品牌相对短缺。另外,一些金融机构对大企业、大项目过于倚重,信贷文化和信用环境也有待改善。

  金融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现代金融文化具有广泛的国际性,文化的交流比物质商品的交换更为重要,应当在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加强国际沟通和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过程中,加强金融文化建设,可以彰显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仅要展现巨大的市场,还要提供丰富的文化,通过政策协调和有效沟通,让海内外充分了解我国金融文化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文化的影响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增加我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声音。同时,创造更多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品牌,为提高软实力奠定资源基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新闻出版作为金融舆论传播媒介、金融文化传承载体,既承担着宣传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任,还肩负着传播金融知识、弘扬先进金融文化、提高广大金融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使命。金融新闻出版工作是金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传播先进金融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先进金融文化的基本载体之一,金融新闻出版业是先进金融文化的创造者,是为社会提供金融精神产品的产业。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金融新闻出版业应适应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为繁荣金融文化、促进金融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