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熀松:中国经济可能运行在U型中间部分

  刘熀松

  中国经济已经见到了最坏的情况,正在逐步好转。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经济急剧下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高盛(亚洲)联合开发的监测预警系统的监测结果表明,自去年12月以来,先行指数已连续4个月回升,2008年11月到2009年3月,该指数分别为97.4、98.0、98.6、99.1、99.7。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5个月回升,去年11月到今年4月该指数分别为38.8、41.2、45.3、49.0、52.4、53.5。今年1至4月新增信贷规模高达5.17万亿元,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高达29.72%。广义货币供应量超常规增长, 4月达到了25.95%,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也达到了17.48%。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达到了28.8%,真实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了15%,真实增速比去年同期高了3.6个百分点。股市反弹,房市回暖,车市表现超过预期: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显露了复苏迹象。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并不表明经济马上会进入新一轮景气上升期,当前经济出现的好转是与最坏情况相比而言的,是经济增长速度从14%掉到了6.1%之后出现的好转,而目前还看不到经济增长速度恢复到过去3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9.8%的可能。而且就将来的最高经济增长速度来讲,中国经济再要达到两位数增长将越来越难,过去3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很可能是下一轮经济上升期的最高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的好转不会一马平川,期间可能还会有反复,未来数月运行“U”字型中间部分的可能居大,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中国经济将蓄积新一轮景气上升期的能量。理由是:

  其一,美国经济的恢复需要时间。尽管美国经济下滑速度明显减缓,出现了衰退将要结束的迹象,但由于企业、居民家庭、金融机构、政府修复资产负债表的缘故,也由于美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美国经济复苏后只可能保持低速增长,而且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欧洲、日本也是如此。

  其二,即使当前出现了一些有利于我国出口好转的因素,如出口退税率上调、美元贬值,外需恢复到正常水平,外贸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恢复到原先的水平,都是需要时间的。

  其三,今年前4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分别下降了0.8%、5.1%,说明我国产能过剩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消化这些产能还需要时间。一季度工业增长速度只有5.1%、就业形势严峻、税收和财政收入负增长,用电量还在小幅度下降,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其四,民间投资在逐步恢复,但信心的恢复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其五,春节后的房地产市场上涨不具备持续性。全球房地产价格普遍下跌,中国房地产价格基本上没有跌,这使得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显得更高。2009年2月美国二手房销售价格的中位数是16.54万美元,新房销售中间价是20.9万美元。国内的房价基本上赶上了美国。因此,无论从时间上看,还是从空间上看,此轮房地产市场的调整都还没有结束。

  其六,股市在2600点以上的上涨很难具备持续性。2600点的股市对应的市盈率是31倍,市净率是3.3倍。从估值来讲,已然全球最高。从证券化率(含香港)来讲,和美国相当。流通市值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达到30%左右。这样的股市不具备持续上涨的基础。

  最后,上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运行了8年,而且2007年是经济景气的大顶(标志是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出现供不应求),因此,这轮调整不可能短短两年就结束。

  现在很多人担心货币投放太多,会导致通货膨胀。我觉得目前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目前要担忧的是通货紧缩,而非通货膨胀。货币投放过多最终会带来通货膨胀,但短期不一定,这里有个货币流动速度的问题。如果市场主体拿到钱以后,不去消费,而是存款;不到实体经济中去投资,而是到股市上去投机,那么,短期来看,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是下降的,这时很难形成通货膨胀。美国更不会,因为美国多投放的货币都去填金融机构窟窿了,根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从总供求关系上也能看到这一点,在外需下降后,原来的生产能力要转到国内销售,国内的供给增加,这时候物价全面上涨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数据已证明了这一点。今年前4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了0.8个百分点,工业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了4.6个百分点。据此可以判断,至少年内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