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丁一凡:勿重蹈全球失衡的覆辙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2日 11:20  《首席财务官》

  世界银行提出,发达国家应该搞一个世界范围的“新马歇尔计划”,帮助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中国应抓住机会,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合作,共同承担走出危机的责任。

  文/丁一凡

  美国与欧洲等发达国家政府下手救市的措施越来越大,给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新的舆论幻想空间。一些人认为,美欧发达国家很快就会走出危机,经济复苏后又可以从亚洲大量进口产品,从而带动亚洲国家的经济再度走强。然而,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董事长罗奇最近却撰文指出,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如果按这条路子继续走下去,最多也就是把危机再往后推,等危机再爆发时规模会更大,世界经济全面瘫痪的危险也更大。

  罗奇认为,当前这场危机的种子是美国政府在平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时所埋下的。当时为了防止衰退,美联储在1998年底的三次紧急降息,为美国消费者借贷消费敞开了大门。美国个人消费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67%升至2007年上半年的72%。同时也增强了亚洲地区对于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的信心。

  与美国的消费狂潮一起增长的是创纪录的债务负担,储蓄率下降,以及资产市场(股票和房地产)和信贷市场中形形色色泡沫的腾起。同样,向美国大量出口也造成了亚洲国家的繁荣,它们的经常账户盈余迅速增长、外汇储备大幅攀升。然而,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基础上的,它早晚要得到市场的校正,而这时候就是危机了。

  罗奇指出,尽管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本想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发展替代能源技术和人力资本,但是最终方案还是把重点放在了日益紧迫、启动个人消费的努力上。然而,即使美国重新靠借贷消费再度刺激经济回升,那不是又回到全球经济失衡的轨道上去了吗?

  对于依靠向美国大量出口而繁荣起来的亚洲经济来说,罗奇的警告非常重要。许多分析家在解释美国的危机时都指出,美国人长期借贷消费,债务无限膨胀是造成危机的元凶。根据这些批评,美国人只有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经济才能恢复正常。如果事情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亚洲国家还能指望不断扩大向美国出口来维持增长吗?另外,在美国债务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时,亚洲国家继续向它放贷使其借贷消费,对亚洲国家这些美国的债主来说风险也巨大。我们借给美国的债务是用美元计价的,其币值是由美国的国家主权决定的。换句话说,只有美国政府才能决定美元的贬值和升值与否。我们向美国出口,换回大量美元外汇,拿去购买美国的债券,手里握的还是美元资产。但我们事实上是无法控制这些资产价值的。如果美国认为债务太重,人为地引起通货膨胀,引起美元贬值,就等于减轻了债务。而我们这些手握美元资产的亚洲国家就成了牺牲品。而且从美联储救市的办法来看,担心这种趋势的发展并非杞人忧天。危机以来,美联储已经购买了大批不良金融债权。为了刺激经济回升,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攀升,所发的债务很快就要找不到买主,最后只能由美联储出面来购买美国国库券。谁都明白这种典型的“印钞票”的行为最后会导致什么。

  因此,亚洲国家必须认真思考我们未来的发展思路,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本地区来。亚洲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薄弱,在危机中更显得发展资金缺乏。中国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去帮助这些国家,给它们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员,帮助它们培训劳动力等等。

  中国加大扶植亚洲邻国也是为了自己。我们帮助周边的国家发展,特别是西南部国家发展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可以为中国中西部省份的产品出口打开另一个运输渠道,减轻东部沿海各省的运输压力。同时也可以消化中国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中国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高,但某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却已经显示出过剩的趋势。刺激内需,加大国内的基础设施投入,这虽然可以消化掉一部分,但还需扩大对外投资,才能充分消化掉这些能力。

  中国首先是一个地区大国,危机时刻要承担起带动亚洲地区走出经济危机的责任。世界银行提出,发达国家应该搞一个世界范围的“新马歇尔计划”,帮助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中国应抓住机会,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合作,共同承担走出危机的责任。

  中国是不是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主要还要看大多数国家,特别是那些发展中国家对我们作用的评价。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