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评论 >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开闸 > 正文
本周可谓是地方债上市最密集的一周:周一,天津债和辽宁债同时上市交易;周五,市场则将迎来山东债、江苏债齐上市。
然而,密集上市并没有迎来市场热捧,诸多地方债无一例外遭遇破发,市场成交也颇为冷清,甚至出现一日“零成交”的尴尬。
基于这样的先例,业内人士普遍不看好本周密集上市的地方债,认为这些地方债的上市,必将难逃困局。而事实正逐步印证这一判断:截至昨天,天津债、辽宁债上市仅仅两天,买入价跌破发行价后继续走低。
本报记者 蒋娅娅
曾经备受期待
所谓地方债,即是以地方政府作为发债主体发行的债券。相对于国债而言,地方债则是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为筹集资金修路建桥,曾经发行过地方债券,有的甚至是无息的,以支援国家建设的名义摊派给各单位,更有甚者就直接充当部分工资。直到1993年,这一行为被明令制止,原因是对地方政府承付的兑现能力有所怀疑。此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今年以来,在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的声音下,在我国沉寂多年的地方债重新开闸。这背后市场的热情,不容小视。
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全球蔓延,且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各经济体均采用多种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我国在多次大幅度降低存贷款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也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其中以去年推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为主。不过,这4万亿元中,两年内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的只有1.18万亿元,其余则需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配套。根据有关部门测算,2009年,地方政府须为中央投资项目提供配套资金约6000亿元,而目前地方政府自身仅能够提供3000亿元,“缺口”将近3000亿元。发行地方债筹措资金,无疑是为扩大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同时,也将助力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
另一方面,地方债公开发行,也有助于变政府隐性债务为显性债务。虽然《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可以搞赤字,但实际上,各个地方政府拥有债务已是不争事实。既然是隐性债务,信息不透明,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很难掌握。因此,公开发行地方债,也将更有助于提升政府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
正因为有着特殊的背景意义,地方债重新开闸备受期待。一边,各地方政府纷纷行动,抢夺地方债“第一单”;另一边,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在有了投资地方债的权限后,对即将发行上市的地方债投资跃跃欲试,多数机构均表示长期看好地方债。而作为投资市场的一个新品种,一个新的投资工具,习惯“炒新”的中小投资者也对地方债颇为期待。
频频破发背后
不过,与发行前的热闹场面形成鲜明对比,地方债上市之后的表现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从4月3日首只地方债———新疆债上市开始,跌破发行价或“零成交”的尴尬一直伴随着地方债。
地方债遭到如此冷遇原因何在?频频破发背后又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申银万国分析师认为,从目前的收益水平来看,地方债票面利率太低,收益率空间不大。以新疆债为例,1.61%的票面利率,不如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3.33%的利率,因此,对投资者不具备吸引力。以投资10万元为例,如果购置3年期地方债持有到期,以单利计算,所得利息为4830元,而选择3年期定期存款,所得利息将达到9990元,除去5%的利息税后,所得为9490.5元,远远高于地方债收益。更何况,地方债发行规模不大,也导致其流动性相对较差,远不如国债。在收益率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投资选择也会偏向流动性更好的国债。
事实上,地方债热闹发行,正值今年年初以来沪深股市的一波反弹行情。股市与债市向来有着明显的“跷跷板”效应,资金正不断撤离债市,转投股市。据统计,整个一季度,基金撤离债市的资金规模达到2700亿元。目前,基金几乎抛空所持有的长期债券,剩余配置中的债券品种主要是5年期以下的短债以及信用债。相反,股市成交量持续走高,最近一段时间,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金额维持在2000亿元上方。
地方债上市遇冷,还有一个原因,即是债券市场供给增加同时,需求却可能面临下滑。地方债密集发行渐成趋势,自4月3日以来,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有9只地方债发行上市或即将上市。与此同时,财政部日前公布第二季度国债发行计划称,二季度将发行16期记账式国债,期数也较一季度明显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近期市场对宏观经济预期有所好转,令资金对低风险债市的投资需求有所减弱,投资热情急剧降温。
不过,业内人士也强调,对投资者而言,地方债上市跌破发行价并非坏事。在票面利率过低的前提下,投资者只有以不到发行价的成本购买并持有债券,才可能有更高收益。比如以90元购买一份债券,持有到期,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即是10元再加上1.6%的利率收益。
能否走出困局
地方债在市场“热望”之后却出乎意料地“遇冷”。市场的这种转变,并非只是因为投资收益现实不及预期,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发行的地方债,主要是为解决地方财政“保增长”配套资金不足,虽是以地方债命名,却仍是国家财政保障下的类国债产品。在这一前提下,市场规律将失效,地方债定价机制被扭曲。国家财政部门全面代发地方债,国家财政保障其还本付息,市场将其信用等级等同于国债,令市场只能按照国债利率水平来给地方债定价,大大压低了地方债利率水平。
同时,地方债作为补充财政资金,“2000亿元”的上限,使得规模扩张有限,流动性不足。这也决定了地方债的参与者,多为一些长期资金作为投资配置持有,等待到期还本付息,这样可能进一步加剧地方债流动性不足的困难。
不仅如此,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地方债发行主体偏重于经济发展状况不佳、资金紧缺的地区。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的地方债,在本质上只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另一种形式,并非此前市场期望的金融体制创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市场对于地方债的热情。
地方债能否走出困局?从目前来看,或许还需要时间。
不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此前出席中国金融专家年会时表示,地方债近期遇冷只是短期表现,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地方政府发债规模必然会扩大。他认为,要做大地方债规模,提高地方债在政策性融资中的相对份额,前提就是必须要有稳妥可靠的风险控制机制。同时,地方债发行应有专业性风险评估。
申银万国分析师也认为,未来地方债市场要扩张,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全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无论地方债的还本付息资金来源是财政收入,还是项目收益,相应的偿债保障,理应按照市场化的标准。同样,收益与风险相挂钩,“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则低收益”,未来地方债的利率水平,将以同期国债利率为基础,并由相关专业性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后,参考综合因素给予的风险溢价来最终确定。只有这样,地方债才会真正显现价值,也才会被市场所认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