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初步测算,今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落实已出台的中小企业、房地产和证券交易相关税收优惠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政策,加上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为企业和居民削减税费5000亿元,虽然这只是根据已经制定、即将落实的政策而“测算”出的,但是这一数字体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仍然令人振奋。在经历了高物价“恐惧症”和金融危机“忧郁症”的骚扰后,政府采取的政策举措往往在心理或舆论的层面被人们放大。
固然,如增值税转型、房地产税收优惠政策等即将或已经开始为企业和民众减轻负担了,但是那些依然停留在舆论层面的呼吁能否得到决策层的重视呢?
比如,对于个人所得税,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看法,认为2000元的起征点仍然较低。从知名经济学家到普通的工薪阶层,都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呼吁。此前有媒体报道说,据参与个税改革的某位重要人士透露,起征点将调整到2500元,且最快可能在今年4月份左右实现,而且中央部门已做出“拟采用”的回复。消息不胫而走,然而很快又被否认。
政府“扩大内需”的决策已经被人们当成“口头禅”。“让民众敢于消费、乐于消费”,这无疑是国人的一大幸事。被金融危机重创的美国,“救市”计划一波接一波,甚至“只买美国货”这样的口号都提出来了。为了拯救消费市场,提振消费信心,美国政府花的力气可不小:总统奥巴马于2月17日签署了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针对个人和家庭减税规模逾2500亿美元,是整个减税计划的重心,未来两年将有95%的美国家庭享受税收减免,而企业享受的税收减免额度只有360亿美元,在286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中仅占了13%。
国家财政部今年2月下旬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个人所得税完成3722.19亿元,同比增长16.8%,但去年10月份以来个人所得税收入增速大幅回落。这“一增一落”还真不好说是喜是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针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涉及范围大一点,“确定性”再增强一点,国人的信心也就会更加大一点。
众所周知,为企业减负和为普通居民减负其实并不矛盾。然而,鉴于国情差别,各国均有侧重点。在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需求的中国,为居民减负最应该成为当务之急。减税是手段,不是目的,而启动消费才是最终目的(虽然只是目的之一)。如果手段运用没有顺应大势,最终目的的实现程度可能会大打折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