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雪莲/北京报道
“突破老工业基地的困境要求我们求变,国家政策的引导推动我们求变。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决不只是简单地脱困,而是从‘老’到‘新’的脱胎换骨过程。”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市长张效廉在“两会”期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如是表示。
作为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以及伴随着19世纪末东清铁路修筑而从松花江畔的小渔村逐步崛起的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哈尔滨将继续在全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张效廉告诉记者。
老工业城市之困
新中国诞生后,国家调整工业布局,把哈尔滨市列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并组织南厂北迁,先后将轴承厂、一工具厂、电线厂等16户骨干企业迁到哈尔滨。“一五”时期,哈尔滨市工业发展主要是集中力量进行前苏联帮助设计的13项重点工程建设,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型骨干企业。“到1957年,哈尔滨市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强,工业产值在全国各大城市位次跃居第七位。”张效廉告诉记者。
“然而,由于哈尔滨属于内陆边疆省份,改革开放相对滞后,经济市场化、外向化程度较低,老工业基地又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和我国工业化初期阶段,体制性、结构性制约因素积淀较深。因此在国家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前,我们与其他东北兄弟城市一样,开始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据张效廉介绍,哈尔滨市的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本中比重一度过高,分布战线过长,布局不合理。2003年全市未改制的国有企业1800余户,占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75%。在现行工业统计的40个行业分类中,国有企业分布在37个行业领域,负债总额高达681.3亿元,平均负债率达84%。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特别是国家实行“拨改贷”政策以后,国有企业在新的资金补充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企业技改资金投入不足,也造成了工艺装备比较落后,核心竞争力不强。2003年哈尔滨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产值比为76:24,设备新度系数不足0.4。同时,企办社会包袱沉重,改革成本大。2003年,全市国有企业仍有职工医院65所、学校103所。仅对市本级575户企业进行测算,解除职工劳动关系需支付费用75亿元。2003年,全市国有企业累计欠发在职职工工资及其它费用16.9亿元,下岗失业人员达10.7万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
唱好国企改制重头戏
在张效廉看来,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东北地区迎来的巨大机遇。“我们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持内增活力、外借助力,以新求变、以新图强,并着力在‘新’字上下功夫。其中,国企的改制、配套改革和提升竞争力等方面能够顺利完成,为哈尔滨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具有较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的运营增值攀强发展、增资扩股战略重组、跨国重组内外互动等‘十大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整体改制的进程。截至2008年底,国有企业总户数为485户,比2003年减少了73.3%。”张效廉说。
为在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上下功夫、求突破。哈尔滨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国有企业产权转让、重组,通过改革重构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虽然哈尔滨市的国有企业户数减少了,但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国有权益净额也从2003年的76.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30.6亿元,增长了4.3倍。”
如今,哈尔滨市的加工工业优势已十分明显,主要产品已达4000多个品种,产品市场覆盖全国,并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哈尔滨电站集团是全国三大电站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中最大的一个,其产品已装备葛洲坝、刘家峡等200多个电站;国内四大工具厂中,哈尔滨市有量具刃具厂、第一工具厂两家,其产值和产量占全国的70%;哈尔滨亚麻厂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亚麻纺织印染联合企业,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产品90%以上出口,远销美国、日本、香港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是我国最大的铝镁材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的运12通用飞机首家获得国际认证,已先后出口近20个国家和地区;哈尔滨市生产的精密仪器仪表、电缆、电碳、绝缘材料、继电保护装置等产品,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技术上也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哈尔滨必须走在全省前列”
“哈尔滨既是省会城市,又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我们用全省九分之一的土地,养育了全省四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三分之一多的GDP、三分之一多的地方财政收入、三分之一多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和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集中了全省制造业的68.8%,食品工业的43.6%,第三产业约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张效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此,哈尔滨市的发展和振兴,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北部的经济重镇,目前已发展成为内连全省,外接吉、蒙等地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经济辐射力较强。哈尔滨的经济总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省的份额都在1/3以上。到2008年底,哈尔滨的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19个季度、5年保持在13%以上的增幅。在全国50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中,哈尔滨列第9位,科技成果数量列全国第6位。“我们拥有哈工大、哈工程等全国重点学府在内的高等院校48所,33名两院院士,45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70个大中型企业兴办的科研机构。”张效廉说,“经过30年的不断发展,哈尔滨市的经济实力已今非昔比,发生了质的变化。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绿色食品、医药和化工五个主导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个战略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房地产业四个服务业协调发展,增强了我们抵御危机和风险的能力,成为支撑我市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总的看,尽管金融危机对哈尔滨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但哈尔滨仍呈现出‘两个没有变’的特点,即经济发展持续较快、跨越赶超的基本态势没有变;当好龙头、拉动全省的地位作用没有变。”
张效廉告诉记者,哈尔滨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便利,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投资创业的良好城市载体。“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完全可以而且必须走在全省的前列。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辐射、承接、延伸功能,和在经济、文化、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引导和扩散效应,通过实施产业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要素互补,率先在全省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中区、对外开放前导区的‘四个示范区’,力争将‘龙江城市群’打造成为在东北亚地区有较强影响力、在全国有特色的重要经济隆起带,支撑黑龙江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