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别忽略了完善资本输出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逆向视角

  ⊙王大贤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目前的讨论大多强调吸引资金,对资本输出同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关系却少有涉及。其实,资本输出与资本流入作为同一经济运动的不同方向,对金融中心建设起着同样的重要作用。这是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必然出现的趋势,培育资本输出功能,将成为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机遇和新动力。

  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在地域上接近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完全依靠集聚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不现实的。要通过吸引境外资本来加快自身金融中心的建设无疑是困难的,或者说是竞争激烈的。对于上海而言,突出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只有凭借其良好的金融基础,特别是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金融市场体系,实现国内金融业务和国际金融业务的交互融会、实现资本流动的畅通,特别是输出功能的进一步增强,国内其他地方都会向上海寻求融资支持,才能凸显上海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和枢纽地位,从而支撑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业。

  当前,上海金融中心的市场种类日趋齐备、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客观上已经为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上海应抓住有利时机,为资本输出的实现争取国内强大的金融支持,并通过资本输出完善来完成资本运动的整个循环。

  具体说来,首先要加大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力度。在巨额储蓄、庞大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下,中国的资本输出将迎来较快发展阶段,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都迫切需要金融机构“走出去”。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显示,跨国公司的业务开展到哪里,其国内的金融机构几乎就会在相应的东道国就地提供金融服务支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本国金融业和跨国公司都获得了很好的国际市场发展机遇。因此,和单纯地促进金融机构走出去不同的是,要立足于金融中心建设的实际,把金融机构的走出去和企业跨国经营结合起来,真正把促进资本输出和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落到实处。

  其次要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主体作用。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作为大部分金融服务的需求方,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极其重要。一方面,地区总部所形成的总部经济可通过不断地拉动金融需求来进一步促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强化其地位;另一方面,发达的金融中心也是吸引更多的中外资跨国公司在此设立地区总部的诱因。早日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资本运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其对内能通过地区总部来调剂内部资金的余缺,对外则能发挥资金的集中和辐射作用,从而围绕跨国公司实现资本运动的完整循环。

  还有,需要逐步培育非居民群体的作用。所谓非居民群体,是国际金融中心活动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服务的需求方,从需求拉动供给的角度出发,培育非居民这一主体能够促进资本输出的发展。由于目前国内资本项目管制,所以对非居民这一主体的培育工作或多或少被忽视,但即使在目前的状况下,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境外机构在上海发行人民币或外币债券,实现非居民在境内市场的融资,从而推动资本的输出。又比如可以让非居民机构在境内设立投资基金,满足其借助国内市场融资并投资海外目的等等。

  再有就是推动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历史经验表明,离岸金融的发展和在岸金融业务的开放,共同构成了当代金融全球化的两大基石。部分金融中心的建成主要就基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壮大,通过为国际资金融通活动提供中介服务,将金融服务的辐射层面变广变大。对上海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前,建立离岸市场是迅速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突破口。

  目前,上海获准开办的离岸金融业务仅限于离岸银行业务,且采取严格分离型的发展模式。这固然有助于规避风险,但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混业经营已成主流趋势,以及周边地区已存在多个离岸金融中心的情况下,严格分离型的离岸银行业务发展空间和前景将相当有限。因此,在依托特殊经济区域的贸易、物流发展和总部经济的推动下,上海要顺应需求,积极启动离岸金融市场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争取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开展离岸业务、让有迫切需求和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离岸账户的同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适时推出有限渗透型的离岸金融业务。

  (作者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