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经济能否率先复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3日 10:44  红网-潇湘晨报

  据新华社电

  国际机构近期先后调低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2008年以来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将导致战后最严重的一场世界经济衰退已成为共识。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外需急剧萎缩时,今年中国如何实现8%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能否率先走出此轮危机?

  2009年3月21日-23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在金融危机是否见底尚不能做出明确判断之时,参与会议的中外官员、企业家和学者,对中国经济今年保持8%左右的增速寄予良好预期。

  积极迹象  中国部分经济数据回暖

  “两年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初步测算将拉动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约1.5%至1.9%,加上实际减税5000亿元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刺激作用,全年有条件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说。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指出,几年前我国政府就开始采取措施抑制经济过热,因此提前进入经济调整周期的中国有可能率先走出此轮周期。

  “在全球经济一片灰暗的背景下,中国相对来说是一个亮点。”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这样描述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汇丰集团主席葛霖说,中国可能是唯一一个在2009年预期实现8%GDP增长的经济体,这对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中国发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为全球金融危机寒冬带来丝丝暖意。今年前两个月,在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26.5%的同比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2%。人民币贷款自去年11月以来连续4月高增,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8273亿元。全国发电量也出现了回升。

  此外,受国家减征小排量汽车购置税等利好因素刺激,以及适逢春节旺销季节,国内车市1至2月汽车销量达156.36万辆,同比增长2.7%,成为当月全球销量第一。

  不容乐观  不确定因素仍难忽视

  尽管今年前两月部分数据出现积极迹象,但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仍不可忽视。外需仍然疲弱,前两月出口同比下降2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只有3.8%,比上年同期回落11.6个百分点。与之相呼应,央行本月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经营状况指数在2008年第一季度起逐级下降的基础上,今年第一季度为7.5%,比上季度下降5.1个百分点,反映国民经济基础的企业经营依然不容乐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强调,当前主要依靠政府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如果没有市场驱动,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的扩张,短期经济回升将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逐年减弱而再次发生波动。

  “就业问题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说。当前,约2000万农民工失岗返乡,还有61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近100万往届未就业大学生正在寻找工作。

  大规模政府刺激计划是取得保增长见效最快的手段。但也有学者对这种刺激计划尚有诸多顾虑,比如优质项目的储备,民间资金如何跟进,以及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

  此外,不少专家指出,庞大的农村市场被认为是中国扩大内需的巨大来源。然而,尚未充分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现代化农业尚未充分建立等仍是阻碍内需扩大的“短板”。

  衰退是灾难

  也是改革良机

  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之后,中国应探求何种路径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是否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尚有待观察此轮政策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保增长的同时改革的速度绝不能放缓。”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姚胜说。

  “当前是我国推进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最佳的时期。危机和衰退既是灾难也是改革调整的良机。”余斌表示。

  余斌表示,从根本上启动内需,一方面要改革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让大家有钱花;另一方面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让大家敢花钱。

  “改革创新将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出此轮调整周期的重要动力”。张玉台说,今年我国将推进资源价格、财税体制和垄断行业方面的改革,继续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在吸收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这一系列的重要改革举措,将为中国破解保增长的难题,迎接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

  其三,应该全力支持中小企业搞科技创新,提高竞争力。在美国,中小企业始终是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为什么?中小企业由于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创新求存的动力也大,同时其组织结构安排灵活富有弹性,在创新效率和周期上明显优于大企业。数据显示,美国企业创新产品中82%来自中小企业。美国学者曾对某阶段进入市场的635项创新项目进行研究,发现就企业规模而言,中小企业创新数量多于大企业2.5倍,创新产品市场化速度快27%,大量高新技术项目也多出自中小企业。美国制定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等法律,都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研究。我国也应效法这一做法,全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其四,应该在诸如政府采购等问题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中国政府的采购规模在2007年时就突破了4000亿元,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美国发法律的形式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如《美国产品购买法》规定,在政府采购项目的国外报价中,只要本国供应商为中小企业,其报价不超过外国公司报价的12%,则优先交由本国供应商采购。而我国许多地方的政府采购,往往要求必须是大企业,许多还必须要求是外国大企业的产品,刻意排斥中小企业的产品。这种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实际上也是中小企业不公待遇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要走出困境,必然依靠中小企业,而要想促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必须给中小企业国民待遇,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环境。

  时寒冰

  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约观察员、凤凰博报特约顾问、南京大学客座教授、上海证券报评论主编。

    相关专题: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