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龚方雄:建议买楼贷款用利息抵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3日 08:03  信息时报

  撰文/信息时报记者 袁峰

  昨日,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师龚方雄在“2009华安锐智沙龙”上表示,中国经济率先全球见底已成共识,全球基金都在重仓中国。因此,A股市场不会有二次探底,股指在2100点~2200点必有反弹。

  此外,龚方雄还指出,面对初步回暖的房产市场,中国政府仍需更多猛药来刺激交易量上升。他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分别采用贷款利息抵税和购房入籍的措施来稳定房地产市场。

  支招楼市

  两剂猛药可刺激交易量

  从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初见成效,内需已经初步复苏。龚方雄认为,进一步刺激内需是政府努力的方向,而稳定房地产市场、刺激交易量回升则是是整个经济能不能继续复苏的关键。

  楼市回暖已在深圳、广州等南方地区初显端倪。据龚方雄透露,今年1季度,深圳二手房交易量是去年的4倍,一手房交易量也翻番。本来500万平米的一年房产存货在10个月内就已消耗,房地产开发商都在积极重启本已推迟停工的房产项目。在广州,地方政府出台的15点救市政策明确规定,房地产商两年内不用缴纳地价,对平抑房产价格、促进交易起到刺激作用。

  据悉,广州2月的成交量也有31%的环比增长,每日签约量维持在200~300套的水平。在成交回升的带动下,广州一些热销的楼盘已经开始不同幅度提价,最高每平方米提价2000元。

  不过,龚方雄认为,政府的积极措施是否能达到“价跌量涨”的理想目标仍待观察,关键在于老百姓的心态,毕竟房子都是“买涨不买跌”,如果大家认为房价还要继续下跌,这样的繁荣就是虚假的,因此政府需要出台更多的措施来维护房产市场的稳定。 

  猛药1:贷款利息抵税

  龚方雄认为,中国政府稳定楼市其实还有很多杀手锏,只是要等到有需要时再用。比如国际通行惯例购房退税,用房贷利息来抵消个人所得税,这无疑是可以刺激老百姓购房的欲望。

  “这是国际上通用的,又非常合理而有效的手段。”龚方雄解释说,个人用来买房的收入本来已经付过一次个人所得税了,但是他付给银行的利息银行还要交企业所得税,这属于双重征税,因此政府应还利与民,相信政府有关部门已有所考虑。

  猛药2:购房送户口

  龚方雄认为,地方政府在稳定房产市场上也大有所为,购房入籍就是一个被证明成功的做法,该措施可以促进老百姓对一线、二线城市的购房需求;促进二、三线城市人口向一线城市转移。

  他告诉记者,上海政府2001年就曾推出购房可获上海“蓝印户口”的举措,措施推出后,由于反应太过热烈,许多周边城市的人口都跑到上海购房,因此实施一段时间就被叫停,但这证明购房入籍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预测A股

  2100~2200点必有反弹

  由于基本面未有根本转变,A股市场始终在2000~2400点来回振荡。龚方雄则表示,中国经济已在去年四季度率先见底已成为国际业内外的共识,全球基金都在重仓中国,港股市场上只要中资股、红筹股下跌就必然会有大量买盘,因此A股市场不太可能二次探底,只要A股下跌到2100~2200点就必然会有反弹。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其实已在悄然发生变化。龚方雄告诉记者,判断经济见底的标准是环比,去年第四季度经济环比增长1.5%,预示着经济已经见底,预计今年一季度环比增长应该有5%左右,到了二、三季度,应该回到9%~10%,全年GDP增速可达7.2%。据悉,这已是业界最乐观的判断。他指出,中央政府提出的“保八”还是不容易,要做到8%,还要有更多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

  谈论美元

  美国增购国债 通胀压力加大

  日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宣布增购7500亿美元的房产抵押债券、1000亿美元的房贷机构债券和总额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引起了国际汇率、石油等资源价格的大幅波动。

  对此,大部分人士认为,美联储大量购买本国债券,形同开动印钞机为市场输血,短期内对刺激经济有效,但长期则必然扭曲经济,加速美元贬值,推动通胀,特别对美国的债权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损害更大。

  而龚方雄则认为,美国此措施的推出也是无奈之举,毕竟美元利率已为零,但经济恢复仍需要注入大量资金,因此美国只有采取此举措解决目前困难,客观地说,2~3年内全球有通胀压力。但此政策是否会在经济体中立即产生通胀还有待观察,毕竟日本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日本自从经济泡沫破裂后,20年来一直都采用宽松货币政策,不断印钞,但日本却一直处于通缩状态,原因在于本国人民信心不足,内部需求不旺,许多工业产能过剩,资金外逃严重,因此日本一直没有通胀局面出现,美国是否会重蹈覆辙还需要时间观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