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燕赵都市报:可口可乐终无缘饮下汇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9日 14:58  燕赵都市报

  一场资本与公平竞争的较量?

  本报记者 王真 袁伟华 赵志国

  [第一时间] 商务部明禁汇源并购 汇源果汁暴跌19.42%后急停牌

  商务部昨日表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未通过反垄断调查,因为收购会影响或限制竞争,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反垄断法自去年八月一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

  商务部具体阐述了未通过审查的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第二,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使其他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第三,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国内其他企业参与果汁市场的竞争。

  昨日,汇源在交易时段突然停牌,停牌前股价已暴跌19.42%。其发布公告称,该公司股份于18日上午十时十三分起暂停买卖。公告中未提及停牌原因,不过现在看来,其异动与商务部叫停收购案不无关系。

  当事者:服从  业内与学者:称快  在华外商:震动

  消息传出后,作为收购方的可口可乐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措施。18日晚20时许,可口可乐与汇源汁发布联合公告,双方皆表示尊重商务部的批复,并宣布终止收购计划,双方约定,根据此前达成的收购协议,未来12个月内,可口可乐方面将不再向汇源提出其他收购建议。汇源宣布,将于3月19日上午复盘。

  作为反垄断修改审查专家组成员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并购后的市场份额是商务部审查的一个切入点,但不是唯一因素。另一重要因素是市场是否会因为并购而失去竞争性。商务部这样的裁定是客观冷静的。也有法律人士表示,根据《反垄断法》规定,如果可口可乐对该审查不服,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讼诉。”

  而在采访中,娃哈哈集团内部人士表示:这样的裁定结果无疑是给娃哈哈等一直坚持的对民族品牌的捍卫打气。

  而据中证网报道,一位专门服务于外商投资事务的律师表示,目前该律所正紧急召开会议分析汇源案,同时将商务部文件翻译成英文,提供给外方客户。“我们有几个客户目前正在进行反垄断申报,汇源案被否决他们还是十分震惊的。”另一位法律界人士称。

  [事件回顾] 这场并购最初“郎情妾意、你情我愿”

  最初,可口可乐公司与汇源公司的并购是郎情妾意、你情我愿的事。

  2008年9月3日,汇源果汁发布公告称,可口可乐将以每股报价12.2港元,合计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公告一出,可口可乐和汇源就成了媒体和民众热议的焦点。

  一直想把汇源打造成“百年老店”的朱新礼为什么执意要“卖”?“我觉得企业确确实实需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随后,面对众人质疑时,朱新礼曾如此回应:“出售汇源并非面临经营困难和发展瓶颈,而是按市场规律运作的一种商业行为。”

  而并购的另一方——— 可口可乐也早已急于在中国非碳酸饮料上有所作为。汇源果汁在中国纯果汁市场占有46%的市场份额,中浓度果汁也占到39.8%,是毫无争议的行业龙头,可口可乐旗下的果汁子品牌占有25.3%,位居第二。两者若合并,将占市场份额70%以上,如此一来,可口可乐欲做“全能冠军”并最终主导中国饮料市场的目标就水到渠成了。

  就在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后不久,统一、康师傅、农夫山泉、娃哈哈等均加大市场动作。曾任娃哈哈策划总监、食品饮料行业专家肖竹青告诉记者,“可口可乐等的扩张将挤占地方饮料厂的生存空间,行业的并购整合将加剧。”

  [深度关注] 可口可乐是输家?并购案叫停究竟乐了谁

  商务部叫停汇源并购案,对于许多人来讲,是意料之中的结局。

  中国的反垄断法于年8月1日刚实施,而9月就曝出汇源并购事件。当时,《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等海外媒体都把该案看成是中国反垄断法遭遇的“第一个重大考验”。

  对此,“可能大家有一个误会。可口可乐的收购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经济行为。反垄断法的初衷和商务部的态度不是禁止和预防这种行为,而是通过审批确定并购是否影响了竞争。”北京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盛杰民教授告诉记者。盛杰民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反垄断法起草小组专家顾问团成员。

  而商务部阐述的未通过审查的三个原因也正迎合此意。而对于此结果的另一种解析也不容忽视。

  从当初执意收购、志在必得到一度要弃购,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可口可乐公司的态度悄然生变。其实,当初面对汇源果汁,可口可乐不惜开出每股12.20港元的高价,该价格比2008年8月29日汇源在联交所的每股收市价4.14港元溢价约195%,也是汇源在香港主板上市以来的最高股价。当初金融危机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无论是在证券市场、还是在市场占有率上,汇源都是名副其实的龙头,出价24亿美元并不吃亏。而随着金融危机的肆虐,汇源的股价经过多次折损已所剩无多,实体市场也开始出现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可口可乐董事会多次提出反对以24亿美元的高价收购汇源。可口可乐要想全身而退,最好的办法就是商务部的调查延期或以反对垄断的名义终止。言外之意,此次商务部叫停可能反倒成全了可口可乐。“汇源果汁高估值或将结束,其应重新转入内生性增长。”一位证券业人士如此分析。

  [专家视角] 汇源并购案将成反垄断标杆

  法律界人士表示,在反垄断法实施不久的大背景下,这一并购案作为广受关注的标志性事件,将对未来类似并购事件产生深远影响。

  并购将造成“市场垄断”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表示,这一事件的关键在于并购后会否造成事实上的垄断。

  反垄断法第3条明确规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构成垄断行为,这其中并购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经营者集中,这次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的方式就是购买汇源100%的股份。

  因此,即使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市场份额只有26.07%,但是如果收购后的实际效果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这也构成垄断。

  并购行为违背公共利益

  反垄断法专家薛克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反垄断法不保护某一个人的利益,它保护消费者、其他经营者的利益,保护整个民族产业的利益。

  此次裁决的法律依据是反垄断法第27条,包括6条考量因素,其中前三条是为确定“是否会限制或者排除市场竞争”而设定的因素,后三点完全是公共利益标准要求。

  薛克鹏指出,品牌是国家经济非常重要的象征,任何发达国家必须有一个成熟的品牌,中国的牌子一成长起来就被收购,收购后被淡化甚至被踢出市场,这是外国大公司打压中国产业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收购成功,就开了很不好的先例,民族品牌永远成长不起来。”

  [前瞻] 可能并非结局  可口可乐或寻下一对象

  采访中,原可口可乐装瓶系统高管、营销专家宋辉说,“转型非碳酸饮料是可口可乐的一个长期战略,汇源的生产和销售资源或者只是一个变量而已。”

  曾服务于可口可乐、华夏基石营销咨询公司总经理谭长春则认为,“可口可乐将在四方面加码中国市场:一是品牌推广,二是品类建设,三是区域拓展,四是可能还有新的收购。”

  种种迹象表明,即便与汇源果汁并购不成,可口可乐还将寻找新的目标来实现其“全能冠军”的梦想。

  而在采访中,娃哈哈一位人士表示,汇源收购事件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对于国内饮料品牌来讲,出路就是保护自有品牌,当然这要依仗于实力与品牌价值的提升。

  [浅读] 当事双方市场份额

  NO.1 汇源是中国最大的果蔬汁生产商,2008年占高浓度果汁市场56.1%。

  第四 中国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全球第四大市场,2007年在中国收入的增幅达到18%。

  15.5% 可口可乐拥有中国软饮市场15.5%的份额,是百事可乐的两倍。

  10.3% 汇源在中国果汁市场占10.3%的市场份额,在所有果汁品牌中市场占有率第一。

  9.7% 可口可乐占有中国果汁市场9.7%的份额,仅凭一款果粒橙就拿下果汁市场第二名。

  汇源并购案脉络

  2009年3月18日 商务部表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未通过反垄断调查。

  2009年3月16日 可口可乐对于汇源收购的承诺不会改变,同时公布了未来三年在中国市场投入2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2009年3月16日 商务部发言人透露,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反垄断调查的第一阶段完毕,第二阶段的审查将于20日结束。

  2009年3月2日 汇源澄清了此收购案可能遭遇可口可乐董事会反对的猜测;

  2008年12月7日,商务部反垄断局局长尚明表示,并购案已于11月19日立案,商务部启动了审查程序。

  2008年9月 可口可乐宣布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全部已发行股本。

  部分被外资“斩首”民族品牌

  美加净,原占有国内市场近20%份额,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该商标被搁置。

  中华牙膏,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中华”牙膏。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

  乐百氏,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公司收购,现在乐百氏品牌已基本退出市场。

  小护士,法国欧莱雅2003年收购小护士,如今,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

  大宝,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至此,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已形成外资主导的局面。

    相关专题:

    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可口可乐全资收购汇源果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