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借鉴日本的教训 走稳自己的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3日 15:46  《商务周刊》杂志

  从各项指标上看,当前日本经济不好应该是事实。但是它的功底还在,各方面的积累还在,关键要看“药”下得是否对症

  □ 文  欧阳菲(日本产业能率大学经营学部教授)

  日本尽管到2007年10月止经历了二战后最长的景气,但是,其间它的GDP年增长率均低于3%,有明显的成熟经济特征。2008年最后一季度受累于出口受挫、设备投资缩水、内需不足等原因,日本经济出现了24年来首次双位数负增长(-12.7%)。在出口方面,除了失去了欧美市场支撑外,还有日元升值的雪上加霜;由于出口拖累,导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下滑(-7.8%),个人消费也是11年来首次走低。

  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依赖外需的经济体来说,出口断路、日元升值是致命伤,1985年五国首脑会议以来,日本经济界和股市一直对日元走高谈虎色变,外需企业业绩在需求不足和日元升值的双重打击下,2008年第四季度业绩大多跌为赤字。

  股市一路走低,惨状甚至超过了金融海啸的源头。除了外需企业的不利因素外,外国投资者从股市撤资也是原因之一。近几年,日本股市的外国投资者比例不断攀升,日本的集团企业间相互持股比例减少,对日本股市安定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日本制造业海外的生产比例不断上升,2008年平均达到31.4%,创历史新高,有些企业甚至过半。那么,海外转移为什么没能缓解日元升值的压力呢?其主要症结在于内需不足。外需型企业近几年在增加海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加大了出口力度。丰田、小松、本田、雅马哈、船井(电机)等知名企业,海外销售所占金额分别高达74%、74%、86%、88%、90%(2007年11月止的数据)。加之日元升值的损失额也逐年增大,比如丰田汽车现在每遇1日元的升值,就会有400亿日元的利润不翼而飞,而5年前为260亿日元。据计算,如果这次没有汇率变动的因素影响,丰田汽车的最终结算不会亏损。

  另外,日本产业特征多表现在大集团管理,企业间命运纵横相连,就连进出海外常常都是“成群结伙”,随景气变动一起沉浮的企业居多。这可认为是目前日本经济全面受挫的主要原因。

  任何经济困境,其表现都是“贫血”,但原因和疗法以及结果各有异同。我认为,造成此轮日本经济低迷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惨的根本问题,在于“对汇率的敏感体质”、“内需虚弱”、“救治不利”,以及它们之间的“负面作用对优势的抵消”。经济是一个连续的运动,每一个表现和相应的政策都有波及效应,会承前因留后果。一个举措有时可使经济后浪推前浪,有时又是在前进路上挖陷阱。

  1980年代,日本经济借助国内外市场的消费欲望,依靠产品的高质量和研发能力,在全球所向披靡。这也引发了与欧美之间的贸易大战。贸易战的代表事件是1985年G5会议上日本被迫同意让日元人为走高。这给日本带来了两坏两好。

  一坏是,由于日元升值,出口之路被堵,只好以开发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内需,它制造了泡沫经济。二坏是,多数企业盲目扩张,盲目多元化,而忽视调整产业方向,致使资源分散,虚实不清,泡沫崩溃后一瞬间从顶风摔到谷底。走出谷底,足足用了十几年。

  一好是,促使更多的日本企业走出了国门,参与到海外直接投资的行列,不少企业在经济、文化的摩擦和撞跌中成长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二好是,仍然依赖出口的企业,为了抵消日元升值的损失,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开始了艰苦的降低成本之旅,这使得日本企业的生产技术练就了扎实的功夫,Made in Japan 的品牌得以渗透全球。这些都是日本企业的功底,也是中国企业必须经过的历练。

  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开始走向低迷,亚洲金融危机后跌入谷底,直到21世纪初,借着中国加入WTO的东风开始复苏。其间,金融机构通过大量抛售所持集团企业股票等方法,加速坏账处理,1998—2001年的三年里,仅大型银行就向股市抛售了价值10.9万亿日元的股票,以致日本央行不得不于2002年9月买下银行正待抛出的7万亿日元股票,以期稳定股市和金融系统。但是真正使日立、松下、日产等多数企业改善业绩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二,一是在调整战略的同时,加快研发步伐,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坚持不砍研发费,使得日本的汽车、家电等企业至今在质量、品牌上仍然领先,同时新技术也应运而生。二是充分借助外力,这使得日本经济和日本企业又一次加速了对海外资源、海外市场的依赖。他们不仅把工厂搬到国外,有些公司甚至整个总务部门、财务部门以至人事部门都外包到中国,以缓解国内较高的劳务费压力。到2007年的几年里,多数日本大企业的利润连年报出新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经济并无大的起色,GDP增长也没有超过3%,国内个人消费增长更是微乎其微。比起企业的辉煌业绩,日本国内劳动市场和消费市场显得干枯。其间,无论日本政府的宏观政策和还是微观的企业经营,都忽视了这片国内土壤,这是内需虚弱的症结。

  从宏观政策来看,日本政府做的更多的是“规制缓和”(即放宽政策限制),比如通过修订外资和外汇法律,对外资打开国内市场,以及通过修订《独占禁止法》等法律,为企业提供更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但这些政策留下了两个弱点,一是缺乏宏观战略和产业政策,没有引领企业去开拓更多的蓝海,致使日本企业更多地注心血于产品与技术的更新,而不是创新产业;二是缺乏调动原有内需的有效措施,反而一次次放开使用“派遣社员”等非正式员工的雇用范围,日本本土员工的平均工资连年下降,虽为企业挤出了利润,但也严重挫伤了内需,为企业发展挖下了陷阱,使得企业更多地依赖国外市场。

  从企业经营来看,为了生存和发展,日本企业确实做了不懈的努力。但各种尝试中仍存隐患。第一,由重视长期利益转为追求短期利润,由讲究团队协作改为个人绩效第一,这种否定自我、追随欧美的“邯郸学步”,削弱了自身的优势;第二,在加大开发力度时,日本企业大多将目标定位于以产品升级的速度取得市场优势,就像电脑产品中的软件和芯片不断升级一样,自身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开发战,数码相机就是靠3个月到半年一款新产品,赢得了今天这片天地。仅2005年一年,日本企业开发了213种饮料和1928种巧克力,平均每周有100种之多的产品新旧交替于24小时方便店。这种“多生多死”式的创新,即使是有体力的企业,也会大伤“气血”,员工和顾客都有可能疲惫不堪。

  日本人十几年的“延命战”,以优势换来一片干枯的内需。

  但是,日本企业有历史经验的积累,有抗风险的免疫力,有很强的技术支撑,有健全的基础设施,有成熟的社会机制,有较丰富的民间资本。这些都表明日本经济不会垮于一旦。今后的关键是用“药”是否得当,是否对症。其一,“延命式”政策应尽快退位,扶持“新兴技术,振兴新产业”才是出路,“动力”需重新定义;其二,平息“升级换代式”开发战,以新产业拉动就业,滋润内需。有了这样,待到世界经济复苏,日本稳坐经济大国仍然有望。

  中国虽然经济基础、技术积累与日本有一定差距,也正是由于有差距,找空白点才应更加容易。又由于有了30年打造的经济平台,也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总是源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动力新概念”。如果能够认真借鉴他国经验教训,还可以避免弯路。这次危机对任何国家都是一次重新思考发展模式的机会,希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能够抓住时机,运用中国几千年沉淀的智慧,发挥现代人的创造能力,为中国也为世界摸索一条新的出路。

  以上日本的教训,至少告诉我们,要救急,但决不可无视长远;要共存,但先要善待自己;要借他山之石,但不可丢失自我优势;要创新,但目的是创造良性循环。一句话,不可拾此丢彼,不可脚疼医脚。这才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求道哲学”。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