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警惕通缩预期的形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1日 03:10  第一财经日报

  孙立坚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月份CPI同比下降1.6%。这是我国CPI六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另外,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同比下降4.5%。

  尽管造成中国当前物价水平连续下滑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全球经济不断恶化的局面,但从这组数据中,人们还是很自然地会担心起中国价格下滑的走势会不会继续,今后有没有进入通缩状态的风险。

  大家都知道,就中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已让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可喜的复苏迹象。所以,似乎没有必要现在去过分担心通缩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毕竟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多年来都主要依靠外部市场,今天当欧美经济面临衰退时,中国经济的复苏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在目前大部分经济指标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出现恶化时,确实会动摇许多人的信心。

  如果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形成了通缩预期,那么,在这种悲观预期的指导下,人们会对自己未来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失去信心,而开始靠更为节约的方式度过经济“寒冬”,这样,就会在今天最需要内需复苏的时候却让市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低迷,而企业的利润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糟糕。结果,真会出现如人们预期的那样——收入萎缩、就业困难的局面。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产生通缩预期,也一样会给经济复苏带来巨大的成本——收缩生产,大量裁员,债务偿还率下降,结果也真会造成经济下滑、裁员严重的“通缩”后果。

  总之,当一些“利空”数据开始陆续出现的时候,我们特别要注意解决通缩预期的形成和扩散的问题。要消除悲观的预期,一方面要通过专家客观地解读分析,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还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尽快改变经济基本面。

  当前,就需要政府发挥积极有效的干预作用——干预不是为了替代市场的功能,干预是为了恢复市场复苏的价格环境和创造市场固有的推动经济发展的活力。尤其是当前,全球金融风暴进入了流动性恐慌的恶劣局面下,欧美市场的企业、机构和个人都不愿轻易放出流动性。所以,目前只有靠政府不懈地注入资金,来推动投资和消费,以此来逐渐恢复局面。这里当然不是只强调财政政策的唯一重要性,也包括政府改变市场困境所做出的一切“量”(9500亿元的赤字财政等)上和“质”(企业融资的上市制度、医疗改革、保障性住房改革等)上的努力。

  不可否认,当下中国政府迅速的对策和财政货币上的大量投入,可能增加未来通胀的风险,但是,只要我们的政府能够铲除制约内需复苏的制度性障碍和降低社会保障体系运营的成本,那么,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消化会让我们迎来经济软着陆的可喜局面。

  所以,今天我们不能因为未来有通胀的风险就懈怠政府救市的努力。当然,我们期待政府能有的放矢地把钱用到刀刃上,消化欧美市场萎缩给我们带来的产能过剩的压力,那么,未来通胀的可能性和调控成本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小。(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相关专题:

    2009年2月经济运行数据公布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