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地方债:借钱过日子更要精打细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9日 07:12  中国青年报

    赤字大量增加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必然结果 地方债:“借钱”过日子更要精打细算

  本报记者 王磊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的2009年,中国以两个“第一”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第一次公开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券,同时也让今年财政预算赤字创了新中国成立60年新高,达9500亿元。

  数额庞大的财政赤字并不是“妖怪”。按照欧盟的通行标准衡量,3%和60%分别被视为赤字率(赤字占GDP比重)和债务率(国债余额占 GDP比重)的警戒线。就9500亿元规模而言,虽然赤字增加较多,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3%以内,累计国债余额占GDP比重在20%左右。因此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可以承受的,总体上也是安全的”。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对记者进一步解释,赤字率3%的安全线其实也只是一个“经验数字”,即使赤字率超过 3%,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国情不一样,只要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财力来源充足,就可以承受”。事实上,目前美国的财政赤字率已超过 8%。

  大量增加的赤字,是中国实施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今年1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降幅达17%;另一方面,从支出角度看,在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指导下,增加政府投资规模,保障和改善民生,都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一增一减,财政收支差必定扩大,赤字增加是肯定的。”贾康说。

  事实上,中国并非第一次面对赤字财政。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连续7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赤字绝对额最高的是2003年和2004年,达到了3190多亿元;赤字占GDP比重最高的是2002年,也达到过3%。

  在贾康看来,地方政府发债这一“新鲜事物”并不“新”。公开发行地方债是“第一次”,而以前各地政府的“隐性债务”也不少,例如以信托公司形式为一些市政建设项目筹措资金等。正是考虑到控制风险,中央财政才以代理方式帮助地方发债。

  贾康认为,此外还应注意几点:其一,要有一个合理的认定标准和合理的安排,谁发谁不发要有明确的依据。这中间,要根据各地方需求不同,以及还本付息能力和债券的管理水平,制定一个可靠的方案。其二,由于债券的偿还要3~5年,长期看应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智”,在发放过程中加强监控和信息反馈。

  早在两会前就已有地方发债的传闻。国家4万亿元投资规划出台后,中央配套资金仅为1.18万亿元,剩余资金需来源于地方配套和社会资金,由此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加大上报发债的额度。当时有报道称上海和广东申报了500亿元,浙江上报了300亿元,湖北上报150亿元。

  不过,记者从两会期间了解到的情况可能远低于预期。比如,北京获准发行56亿元;陕西争取到60亿元;辽宁拟发66亿元地方债券。

  据悉,受危机冲击较大的广东省获得110亿元额度,占地方债总数的5%。而此前广东上报了600亿元额度,最后获批的,只有六分之一。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两会上谈到,对于地方能够获得多少地方债券的发行能力,国务院在最终测度、核准地方发债的规模时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地方对于中央重点投资项目的配套金额;二是地方政府对于债券的承载能力;三是地方政府过去的债务情况。

  谢旭人还强调,国家要求地方用好2000亿元债券,主要用于中央财政投资地方项目的配套工程,以及民生项目。

  各地的具体债券筹资具体用途虽未正式公开,但大多省份都表示将严格遵循国家规定。陕西省副省长赵正永透露,资金主要用来灾后重建和重点项目建设。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财政厅厅长李友志表示,地方债主要用于农业水利建设、洞庭湖治理、病险水库治理、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等方面。另外,湘江流域的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也是重点投入对象。

  相对而言,沿海地区对债券的需求似乎更强烈。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妙娟就表示,地方债应大力支持受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最早、最深的地区,比如广东这些沿海地区。

  “从未来还贷能力、承受能力、采取一系列措施落实项目等问题上,向投资总量大的地方倾斜,才能产生四两拨千斤或者事半功倍的效果。”她说。

  “借钱”过日子,就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院长程惠芳对记者表示,应该尽快出台《地方债券法》,才能有效规范发债用途,以及过程中可能的“腐败”,加大监管力度,控制风险。

  本报北京3月8日电

    相关专题: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开闸在即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