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疑,在经济最冷的时候,中国政府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民生建设已经启动。
温家宝总理在昨天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9年是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保增长的同时,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通观报告,关于民生的主题浓墨重彩。在2009年中央政府的七项主要工作中,无论是保增长,还是扩内需,无论是调结构,还是促改革,无一不与民生有关。与民生有关的具体安排,涉及结构性减税、促消费、三农、就业、医改、社保等十多个领域;而且,中央财政空前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不仅使政策本身的含金量十足,而且使得每一项民生工程因为资金充足不至于成为“民生白条”。
看下面一些数字: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上年预计数增加439亿元,增长17.6%;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再创新高,中央财政拟安排投入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
在教育方面,促进教育公平和资助贫困学生,中央投入223亿元,远高于2008年的98亿元;在住房保障方面,用三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今年拟安排430亿元,远远高于2008年的68亿元;
此外在结构性减税方面,税费减免减轻居民负担5000多亿。
从领域上讲,涉及民生的各个关键领域,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规划,呈现出全面推进之势。
按照今年中央政府在民生问题上投入预算和未来三年的规划,粗略匡算,未来三年,中央在民生领域的投入估计可能超过10万亿以上,这样的规模和大范围的覆盖,的确是60年来前所未有的。如果这些投入真正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们在民生领域的历史欠账,也为扩内需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今年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导致民生的矛盾和问题全面显现,因此,全面启动民生建设以稳住经济,不得不为。但危机同样也是契机,民生保障,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改革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解决时间越早,解决的投入越大,那么我们付出的代价就越低。
考虑到民生欠账的庞大,虽然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民生亮点多多,投入力度罕见,但我们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未来的很长时间内,这种对民生事业的高密度关注,大力度投入还须加强,不可因为经济环境的改善而有丝毫的松懈。
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民生的问题,许多因素往往并不在民生本身,而与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有关,举例而言,发展民生事业,充足的财政资金是首要前提,但目前政府财政的很大部分却消耗在行政开支上,只有将这部分开支通过政府改革大幅度压缩,民生事业才能分得更充足的资金。因此,跳出民生本身,我们须在政府改革方面加大步伐,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政府改革与人民期待有不小差距,这是我们当前发展中最大的短板,也是攸关中国改革未来的最大的“制度民生”。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