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郭凯
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的中国人大、政协两会会议形式,在2009年从会议代表的排座开始,出现了一点新事物、新发展。
过去每年两会,参会代表和参会委员每年在会场中就座的位置都基本不会变。中国人大政协两会的排座,过去基本沿用姓氏笔划顺序从前排到后,姓氏笔划少者坐在前面,姓氏笔划多者坐在后面。如果每次两会中有代表或者委员刚好坐在去年坐过的位置上,也不会意外。2009年两会的组织者,决定要改变这一旧例,开始从所有代表委员中划分五等份,1/5的代表委员以后每一年轮流坐在前面。
中国的各个地方各种场合中,排座与排序的旧制,是既有的政治文化中最坚固的一项内容。而只有两会,因为它的参会人员,代表、委员和大会主席团,各自在政治含义上的代表分量没有明显的高低轻重之分,因而它应该能够成为一个改变旧例,或者至少从形式入手寻找改革突破机会的政治场所。
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目前人大和政协会议进行议事参政的效果,与国家对之投入的财政资源相比还不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这样的现实不是意味着两会应该减少投入、压缩议事日程,而是要求有关方面在遵循国家基本法纲的前提下,寻找新的方法与制度,把更多的公共事务和政府工作拿到两会上来审核。至少在当前,两会仍然是政府政务信息集中性向社会公开、与公众形成大范围互动的基本渠道。
相比较全国各地地方人大和政协,在过去的改革探索中,中央层面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的改革步伐是比较谨慎的。无论是开会期间的公众入场旁听,还是闭会期间的代表与被代表公众之间的常规性联系工作,一些地方都已经有了运行有序的长效制度。对政府若干工作的否定性意见,在地方两会的会议期间,也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内容。但全国两会,对大家而言,往往没有“意外”。
也正是因为缺乏意外,全国两会所做出的稍许改变,就更值得我们关注。目前两会选择的改变会场排座的思路,不啻是一种饱含智慧的求变之法。我们认为,全国两会完全可以从这一个方向继续推进下去,从排座位、排会场到怎样开会,国家基本法纲没有规定说不可以改的东西,都是求变者可以拿来施展智慧、凝聚民意而所用的。
纵观现代世界中的各种政治会议,远的有联合国大会,近的有中国香港特区的立法会,那些会议的会场和座位安排往往都经过科学演算和权衡,并且服务于会议的议事目标。比较中国的两会,至少在会议形式上,现在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发展的地方。我们的两会,采取的是横向的座位,排列很多排,很多人很靠后,和主席台之间的距离也很远,而这在各地的政治会议中基本都会是努力去避免的。如果我们希望中国的两会能开出更好的效果,在怎样开会这件事上就应该继续做调整。参会代表和委员的座位除了前后轮换,座位不应再水平罗列,采取整体拉成半圆形、主席台安排在半圆中间这一几乎遍布世界的形式,会与两会的开会目标更为贴切。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