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2009年1月经济运行数据公布 > 正文
中国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微涨1%,如果剔除1月春节因素,涨幅可能为负;一旦CPI跌入负值,将带来巨大的通缩压力。但从近段时间来看,市场新增信贷大幅增长,但关于减息的声音却是少之又少,这是矛盾的。星岛环球网刊登的一篇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以下内容摘自该文。
破纪录的新增贷款数额,表面看好像银行在加大放贷规模,对投资增长、整体经济的流动性和增长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但事实未必如此。因为这些资金并没有真正投放到实体经济中,仅限于在银行系统中流动,目前新增贷款中超过五成来自票据融资,商业银行因此对减息不热衷也就不奇怪了。说到底,商业银行对“保八”的兴趣敌不过对坏账风险的忧虑。
商业银行不愿放贷出去,这就意味着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但这是不可能的,政府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和赤字。也许,现在的商业银行正在和中央银行博弈,比如:如果未来商业银行产生大量的坏账能不能由中央政府收购或冲销?
怎样让商业银行能拿出钱来投放到市场中?央行下一步的操作可能更多体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手段上。就拿存款准备金率来说,一旦降低,将会有大量的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涌回到商业银行中,这时候银行就不得不加大投资,否则迎接它的将是巨亏。
至于少用减息手段,一方面是因为信贷大幅增长,减息这一价格型工具的必要性已经被减低;并且美国已降至零利率,如果中国继续大幅减息,将对人民币造成一定压力。因此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是央行的主要手段。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