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小鹏
新年春节刚过,就传来两项乐观的经济数据。一是银行信贷在1月份突破一万亿,二是PMI指数在11月份深跌之后,继续强劲反弹,1月份达到了45.3%。这两项先行指标仿佛经济复苏的第一缕阳光,点燃了投资者的信心。
然而,经济复苏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从低谷走向持续回升之路注定会一波三折。存货调整作为复苏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已基本结束,接下来中国经济将进入政府需求填补缺口和民间需求逐步恢复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在后两阶段,政策导向将决定复苏的路径和速度。
经济复苏的三个阶段
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泡沫经济破裂和外部冲击双重夹压下,宏观经济遭遇了少见的突发性减速。特别是第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迅速跌落到个位数,GDP增速也急剧下滑到6.8%。后泡沫阶段的中国经济复苏,将经历三个阶段,面临两种不同路径的选择。
第一阶段是存货调整。终端需求的突发性下滑,迅速向上游传导,几个月前还受物价上涨的推动而疯狂积累存货的制造业、贸易商以及疯狂囤地的地产商,第一反应就是迅速降低存货,其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和力度之大前所未见,直接导致了第四季度关键经济数据迅速恶化。存货投资转变为负投资速度之快,既说明了前期泡沫之严重,也反映了中国微观经济主体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实属灵敏。1990年代初期的国企在受到严重的负向需求冲击时,仍正进行存货正投资,眼下企业的行动与彼时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对市场的灵敏反应使笔者相信未来经济复苏具备很好的微观基础。目前的经济信号显示,随着这波 “垂直打击”的结束,经济复苏将进入第二和第三阶段。去年底和今年初4万亿刺激方案的启动,政府需求效应已有初步体现,接下来的复苏力度取决于政府需求能否平顺、有力以及终端需求能否尽快启动。
在上一轮经济景气周期中,外需和房地产是两项最主要的需求力量。接下来政策仍然面临选择:是采取政策千万百计地使这两大需求重新激活?还是大力度刺激居民消费,使其成为复苏新动力?政策侧重点的不同将直接决定经济的复苏速度和路径。选择重回老路,则会在失衡中越陷越深;选择新路,不仅能较好地对抗短期总需求冲击,更可能在长期内开创新的增长模式。虽然目前还看不到清晰的路径,但近期医疗改革和促进消费的政策倾向使我们相信,适度乐观是有理由。
善用优势促经济持续复苏
笔者曾在去年8月份分析了中国经济可能发生的衰退性质以及未来需求启动的一些关键因素,并预测了凯恩斯式财政扩张政策的出台,强调了政府政策对需求平顺转换的重要性。今天,笔者仍然坚持认为:中国经济的优势是独特的,政府政策的力度、节奏和着力点,直接决定了反周期的效果。
与其它国家和中国自身10年前相比,目前中国经济具有两大独特的优势:一是总体储蓄率高,居民、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都相当健康;二是微观主体的市场化程度远较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高。前者保证政府增加支出弥补需求缺口有巨大的空间,也决定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最终能够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而不是形成流动性陷阱,保证了反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既能启动,也能见效。后者则保证微观主体能以最快速度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缩短调整时间。
但上述优势能否充分发挥,还要求政策力度和着力点能把握得好。当前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已经初步显现出其效力。接下来的一步,政府不但要把握好基础设施项目的进度,做到均衡持续,使总需求不出现断档,而且要保证这些项目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中国经济的内在优势不仅使政府有能力刺激短期投资需求,也为调整结构和消费长期扩张提供了可观的空间。能不能尽快地启动消费,直接决定经济复苏第三阶段能否早日来临。令人欣慰的是,在数年前经济繁荣时期一直进展有限的结构调整,最近取得了较为可观的进展。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建都有加快的迹象。与收入分配和刺激消费有关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挟得天独厚的优势,率先在全球复苏。
笔者预计,如果各项政策得当,随着各种积极因素的逐步释放,2010年经济增长率就可能回升到9%,2011年前后有可能开始进入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主导的自主复苏的第三阶段,经济将逐步回到潜在增长率区间内。
两问题需特别重视
房地产和外需作为上一轮经济繁荣的两大引擎失速后,很多人寄望于政策出手,令其重新“点火”。但是,将政策引导到这个方向上来是非常危险的。
过去几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过一场超级泡沫,其后遗症是多方面的。从周期性角度看,它是当前经济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结构角度看,它造成经济失衡并破坏社会和谐。房地产行业的增加值,占GDP比例不到5%,但其上下游的产业带动效应巨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历史上大型房地产泡沫见顶后,调整时间一般都在3年以上。当前房价调整时间仅仅一年,房价仍远远超出居民的购买力,而住宅价格天然是高度粘性的,地产商清理存货的动作也远远慢于制造商,这意味着如果仅凭市场力量的作用,房价离见底仍相当遥远,僵持的市场将直接拖慢经济复苏的速度。因此,政策重点应放在引导地产商向制造商学习,加快存货清理的速度,也就是催促房价加快下跌,降低其价格粘性,以空间换时间,争取缩短房价调整时间。
我们还应对外需下滑的长期性要有心理准备。美英等国的经济困境不是暂时性的,因为这些国家面对的不是一般性的需求冲击,也不是一次普通的金融体系“中风”,从本质上说,是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是整个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破坏。修复金融体系和加大政府支出,诚然有助于阻止经济陷入萧条,但整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修复过程却要漫长得多,很可能需要3-4年时间。其实,外需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低迷并非全是坏事,它可以促使我们埋头搞内需,也有利于将相关生产性资源逐步转移到内需市场上来,这反而有助于我们经济结构的改善,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相关政策不应继续把促进出口作为最高目标,聪明的做法是,在扩大内需的同时,重点协助出口部门转型。
相关专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