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耕地需要保护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5日 10:49  南方周末

  在南美,他们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中国有粮食需求,他们可能还不愿意费劲地去生产。对他们而言,跳跳舞,喝喝葡萄酒,不亦乐乎?市场是个好东西,但它不是惟一的神,它有时配置不了丰富的人性

  最近茅于轼先生明确提出“我国不应再保护耕地”。此言一出,引出了无数的评议。作为一个对粮食问题有过专门研究的人,我觉得此番争论中有些说法需要澄清。

  第一,保护耕地乃是常理。中国的耕地资源非常有限,但今后粮食安全的压力却在与日俱增,主要是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改善将带来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

  应对这个挑战,显然首先是要保护好本国的粮食生产基础,尽量维持耕地的数量基础不再萎缩。过去十多年,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说法,我们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实行耕地动态平衡。即便如此,也没有有效保住,更没有实现动态平衡。1996年到2006年,10年间耕地减少了1亿多亩。可以想象,如果放松了保护,那么,还远远没有结束的工业化、城市化无疑会侵蚀更多的耕地,导致耕地加速流失。

  土地当然不是要全用来生产农产品的,也要建设使用,要修路建厂盖房,但如何利用,必须要有规划,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库茨涅兹曾讲,由于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于1,所以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告别农业”的过程;中国需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也是常理。但如何满足工业化、城市化的土地需求,首先不是要打耕地的注意,而是要集约利用非农建设用地,搞好土地的整理,合理地实行一定区域内的异地占补平衡,等等。

  显然,反对土地利用规划和管制,反对耕地保护,只抓住了真理的一个碎片。

  第二,积极而合理地利用国际市场。中国人口这么多,资源又这么有限,所以去利用国际市场,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是一个战略选择。但是,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利用国际市场而放松耕地保护,正确的逻辑是要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去利用国际市场,实现符合国家利益的粮食安全。

  利用国际市场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它牵扯到供给对需求的反应,粮食物流系统建设等,还要考虑国际政治变化,甚至受到突发事件影响。在国际市场上,粮食供给对需求的反应并不一定灵敏。影响供给的因素很多,有市场需求,就一定能带来供给吗?市场主体是人,经济利益只是人们考虑的一个方面而已。我们中国人有强烈的发展冲动、致富的欲望(通俗地讲,就是爱钱,很多社会问题都由此而生),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各种身份和职业的人都格外辛苦),这是改革3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比体制因素更深刻的因素,而在许多国家这两个因素要弱得多。比如在南美,他们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中国有粮食需求,他们可能还不愿意费劲地去生产。对他们而言,跳跳舞,喝喝葡萄酒,不亦乐乎?市场是个好东西,我们要旗帜鲜明地为它唱赞歌,但它不是惟一的神,它有时配置不了丰富的人性。

  当然,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会反对利用国际市场,而是要积极而合理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今天,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显然已经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的粮食供求情况,而必须同世界粮食供求情况联系起来;同时,也不能只局限在粮食本身的生产与消费,而必须同整个食物的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从这样的角度考虑我国的粮食安全,才会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灵活的回旋余地。事实上,粮食是土地和用水密集的产品,进口粮食某种程度上就等于进口了土地和水资源,这样的贸易战略非常符合我国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的特点,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先天不足,符合国家利益的需要。

  今后要做的是,要研究和制定巧妙的粮食进口策略,使粮食进口的风险小些,成本低些,效益大些。如采取多头进口战略,增加贸易伙伴,增加中长期贸易合同的比例,等等。

  第三,既要保护耕地,更要节约粮食。我国的饮食一道,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我有时想,中国饮食有两大优长之处:一曰民主,面对一桌中式菜肴,食客皆可自由选择,而西餐则一道道地按程序来,无法自由选择;二曰自主创新,为把各种食料制成脍炙,各地都能颇用心思,以至庖膳之技日益精进,情礼生焉,文化存焉。但中国饮食也有一大陋习,即是浪费。当前,浪费粮食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在城市的外出就餐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有关方面调查,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高达600亿斤,相当于近1亿亩耕地的产量。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而言,无疑是极为不合理的现象,比占用耕地更为恶劣。作者: 李成贵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电子邮箱 casslicn@yahoo.com)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