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冯海宁:经济数据何以屡屡提前外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5日 09:50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冯海宁

  海关总署1月13日公布了2008年12月以及全年外贸数据。数据显示,出口鼓励政策效果显现。好消息同时伴随着坏消息:海关公布的2008年12月进出口增长幅度、进出口总值与前一日某境外媒体提前披露的数据完全一致

  不知道是外媒神通广大,还是有关部门保密工作极差,总之,外媒不止一次提前爆料中国经济数据了。2008年7月,外媒提前10天披露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数据;2008年10月,中国证监会启动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消息,外媒在10天前就披露了。我们不禁要问,经济数据为何多次泄密?中国经济数据的安全性如何保障?

  外媒的提前披露让人产生无限联想:个别政府工作人员泄露经济数据的目的是什么?到底谁从这些提前泄露的经济数据中获了益?甚至还让人产生疑问:保密制度在一些部门是不是摆设?

  经济数据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而言异常重要。尤其在外贸领域,一些国外企业和机构由于提前获悉相关数据,就会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机会从中牟利。如果国外资本提前设局,就可能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有机构人士指出,如果能够提前获知内部信息,对于外汇市场来说,必然可以争取时间提前做多。可见,数据泄密可能还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从权利角度而言,外媒和外国民众提前获得数据,对中国媒体和中国民众就意味着享用的是迟到的数据,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自然而然也会面临质疑。

  外媒何以多次提前披露中国经济数据呢?依笔者之见,一方面是相关制度不完善,比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没有对一些违规公开信息的行为和处罚标准作出明确界定;另一方面是缺少司法干预,国家重要经济数据在官方正式公开之前,严格地说属于国家机密,没有经过合法途径就公开数据的行为,实质上涉嫌违法,但遗憾的是,至今却没有见到司法机关立案调查数据泄密事件。

  也就是说制度的不健全和执法的软弱,造成了数据泄密事件接二连三发生。至于数据泄密以后造成了多少损失更无从得知。在一些政府部门,即便发生过多次泄密事件也只是内部调查,既没有让司法机关介入调查,也没有向公众交代处理结果。由于部门内部调查缺少独立性,公众难以监督,个别人就会大胆泄密。

  笔者认为,治理经济数据泄密刻不容缓。在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提前获得数据谁就有可能赢得商机。为了让市场公平竞争,首先要保证所有人公平享有数据信息。而要让公众公平享有经济数据,既要修补数据保密漏洞,更要调查严惩泄密者。此外,应及时向社会公开经济数据——— 如果海关总署在外贸数据统计完成后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外媒就不可能提前披露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