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面对通缩现在更需要鼓励投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5日 01:46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桂浩明

  虽然相关的权威数据还没有公布,但是根据一些研究部门的观点,去年12月我国CPI很可能不到2%,而PPI则是负增长。如果情况确实是如此的话,那么必须承认通缩的阴影已在中国上空游荡。而不少人从自身所参与的经营活动中,也体验到了通缩的影响。

  面对通缩,一些学者提出的对策是鼓励消费,有的还建议大规模发放购物券,以刺激内需,推动生产。当然,这是很有创意的想法,中国多年来就始终内需不足,反过来也就使得经济的外向型程度一直处于比较高的状态。而一旦外部经济发生问题,自然会危及本国经济的稳定。在这个层面上,重视并且持续地扩大内需,鼓励老百姓花钱,的确是必要的。在某些特殊的时期,采用政府向部分居民发放补贴乃至消费券的办法,以提振市场需求,也是完全应该的。事实上,现在各地各级政府也都是在这样做的。

  但是,应该清楚的是,以鼓励消费,乃至为居民消费买单的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刺激内需。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政府能够承担的居民消费支出,本身就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少,社会保障程度低。而在这种状况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很难想象居民的消费会迅速地扩大。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增强具有长效性的内需呢?这里的一个根本性解决方案是扩大投资,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的各种收入。实际上,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扩大投资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不管怎样,它都能够带来新增的就业岗位,从而有助于解决因为通缩而导致的老百姓就业难问题。与此同时,再通过减税等相关操作,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有了稳定的收入,再加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了这些内需怎么会起不来呢?而且这种建立在具有可靠收入来源上的内需,必然是稳定的。有了这个条件,解决通缩也就有了现实的基础。实际上,国家之所以会提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在此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以投资来解决就业、拉动内需,尽快摆脱通缩的困扰。现在,不但是中国,很多建设饱和度已经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了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其思路同样也是试图通过扩大投资来增加就业,解决通缩。

  于是,人们自然也就会想到这样的问题:现在鼓励消费固然重要,为此有关方面适当的财政投入也无可非议。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更重要的工作还是应该鼓励投资。毕竟,政府投资是有限的,实践证明,真正有效率、也能够最大限度解决就业问题的,还是民间投资。所以,要战胜通缩,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把重点放在鼓励投资上,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投资的增加还有可能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但是长期来看,它将是拉动消费的最强大动力。实业投资是这样,证券投资其实也是这样。对于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来说,现在银行存款已不具备吸引力,是把它们向消费还是投资的方向引导呢?笔者以为,现在更应该做的,应是鼓励参与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各种投资。就以证券投资而言,这一行为本身会对提高相关企业的市值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其发展;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财富效应,从而间接地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正面作用。有人从产业链条的角度出发,认为鼓励证券投资、启动股市对扩大内需没有什么直接作用。其实,从投资推动企业创造效益的角度来看,可能的确存在这个问题,但是证券投资过程中是存在财富溢出现象的,也就是会有人在交易过程中就取得盈利。以往的经验也证明,这对于内需的正面拉动作用,是非常大的。

  上世纪末,中国也出现过一次通缩,那时由于资本市场太弱小,也无法通过吸纳民间投资等方法来对克服通缩产生积极作用。现在,情况不同了,经济规模大了,证券化率也高了,通过鼓励包括证券等投资在内的方式,扩大实业投资,以此拉动内需,为增加消费创造条件,应该是完全可能的。在战胜通缩的过程中,证券投资也是能够发挥明显作用的。在这个意义上,有关部门应该像现在地方政府支持消费那样来鼓励投资。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首席分析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