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越是困难越要坚持结构性减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 07:11  东方早报

蒋立冬 绘

  马光远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1月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09年将是财政十分困难的一年,预计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同时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从2008年初步确定的财政收入来看,只比2007年增长了8%,远低于近几年连续20%以上的增幅,而且更危险的一个信号是:从2008年10月份出现了自2003年年底以来的首次负增长,11月和12月下滑的幅度更大。

  根据宏观经济的一般调整周期,2009年期望很快结束周期性调整复苏的可能不大,财政增收锐减几成定局,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在2009年能否继续扩大减税范围,管理层的智慧无疑面临巨大的考量。其实,在经济处于下行轨道的时候,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将减税作为一项重要的刺激性举措而应用。减税并不一定意味着税收总额的绝对降低,而是通过减税的刺激效应,给未来提供更多的税源,这是供给学派在税收政策方面对经济学最大的贡献。

  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周期而言,判断是否减税的标志不能以近几年的财政增速为依据,更不能以财政困难为依据,而应该站在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和转型的视角来决定税收公共政策的取舍。毫无疑问,中国经济面临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态势,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痼疾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对宏观经济的危害被加倍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使经济在总体上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确保就业,另一方面,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而调整的关键则在于能否通过制度的创新,在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等领域形成民主和公平的参与格局,终结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回归民生和消费。这一方面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税收杠杆的减负和结构调整功能,完成产业替代和升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结构性减税”无疑是对这种产业转型的政策回应。

  因此,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与其实行全面的普惠制的减税措施,不如实行“有保有压”的结构性减税措施,通过税收结构性优惠措施,达到调整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的目的。其实,从2004年以来,中国一直在通过“结构性”的减税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比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增值税改革从东北试点扩大到全国、出口退税一直在适时调整、统一内外资所得税、多次提高个税扣除标准等,只是在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才明确提出了“结构性减税”的概念。正因为此,相对于国外大规模的减税计划而言,中国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无疑具有使得我们的减税措施更有针对性和长远的意义。

  就2009年的减税政策而言,首先应该澄清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绝对不能把近几年20%的年增速作为衡量财政收入是否健康的标准。从另一个角度讲,以前的“取之过多”,与今天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极度困难局面之间,是否也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呢?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速虽然减少,但不能轻言拐点的到来,因为中国经济本身就中长期而言仍然处于上升周期。在2009年财政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的情况下,进行全面减税的可能基本不大,亦不会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产生明显的效应。因此,09年的税收政策无疑将实施结构性的减税措施,给企业休养生息,帮助企业度过寒冬,同时通过税收杠杆助推中国产业的转型。

  所以,尽管2009年财政可能面临很大的困难,但“结构性减税”的基调不能因此而改变,更不能认为减税是个“馊主意”。考虑到2009年将新增资源税、燃油税等税种,燃油税改革将在某种程度上确保财政减速能在承受的范围内,进行结构性减税依然具有一定的财力保证和空间。就结构性减税重点看,除了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外,我们认为税收结构性优化应该着力在中小企业税收优惠、个人所得税调整和资源税改革上推进。目前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依然没有考虑金融危机的因素,不妨在2009年,对符合产业调整要求的中小企业全部实施一年的所得税减免,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寒冬。同时,通过将个人所得税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改革付诸实施,从而在全面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前提下求得中低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税收负担的减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2009年无疑是中国经济最关键的一年,也是最困难的一年,实施大规模减税的政策难度很大,但如果我们下决心坚持结构性减税政策,对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进行税收杠杆的调整,尽管短期而言,可能会减少财政收入,但从长期来看,无疑将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