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应对(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7日 21:53  《企业文明》

  经济危机的严重信号

  20世纪,世界出现过两次大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29年由美国出现的经济大萧条,造成了1930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第二次是1973年中东石油紧缺,使世界经济萧条,市场退缩,出现短暂性的危机。这次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比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更为剧烈、冲击力强、扩散面大、影响深远,无不使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僵局,严重的可能导致整个经济崩溃。美国、冰岛、韩国、巴西、土耳其、英国等国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受到巨大的破坏,股票飘散、房贷艰难、汽车滞销、旅游减少,使更多的经济实体受到重创和摧残。据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10月28日的估算,持续不断的金融危机已使全球金融机构损失1.8万亿英镑(约合2.83万亿美元),全球金融股市已蒸发5.79万亿美元,其中美国2.25万亿美元的市值。迄今为止,各国央行和政府为支撑银行渡过难关,扶持经济实体稳定发展,已纷纷拿出总数高达5万亿英镑(约合7.85万亿美元)的资金救市,(欧盟救市资金已达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金融援助7000亿美元,但未包括美国信用卡9517亿美元的欠账和损失3650亿美元的债券放大),以拯救股市、房价的大跌,稳定金融资本市场,减少和防范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冲击和摧残,扼止金融危机升级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世界几个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面对金融危机采取的金融救市资本(详见下表):

  面对经济危机的策略

  加强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应对预防金融危机升级为经济危机。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难点,中国政府应和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协调与合作,参与各种救援计划,共同应对和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实施温家宝总理就上合组织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提出的继续推进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包括国际道路运输和成员国的毗邻地区建立经济特区等开展合作);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网络化,互联互通;加快与联合国亚太经合会、欧亚经济共同体、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合作;在“上合组织发展基金会”建立后捐赠启动资金的四点建议,支撑和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大幅度减少,中国对美国出口的比例已由前几年的30%减少到12%。特别是纺织品出口需大量转入内销,这就给我国纺织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害。汽车产业、机电设备制造更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出口造成的转移排放将占总量的14.5%~24%。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应加快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按照国内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企业结构,为进一步扩大内需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增加节能减排的投入,努力盘活存量,提升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走出去”,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着力研究制定企业走出困境、稳定发展的策略措施。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启动内需和促进技术进步,产业转型是面对金融危机政策选择方向之一,其中,加快农村土地制改革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通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启动内需进入市场。同时,应松动医院、航空、铁路等服务业和垄断行业的准入管制,让在金融危机中的受损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尽快落实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同时,应加快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民众的消费水平。

  增加财政对金融行业的资金支撑力度,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近来,国家两次降低利率和下调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出口商品的退税率,共涉及3400多个项目、占全国对外出口商品的25%。下调贷款利率降低企业贷款成本。这次利率降低0.25%,相当于为经济实体释放增加流动性资金2000亿元。同时,应放松开发贷款和增加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贷款及土地政策,为企业经济发展和稳定市场起到助推作用。

  在金融危机扩散中认真处理好三大关系

  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挫伤着“敏感”行业,使一些企业陷入深渊、金融市场崩溃。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泛滥,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应处理好三大关系,即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储蓄与消费的关系。以增强企业经济发展的活力,防止造成资产的泡沫化和经济发展中消费不足的问题。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