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十大焦点评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 06:54  大洋网-广州日报

  策划:陈学工 曾佳

  1

  抗震救灾赢得全球赞许

  对汶川大地震的评论,海内外媒体一致称赞中国政府和人民。以人为本、公开透明成为战胜这场灾难的灯塔。

  灾难惨绝人寰,场景无比震撼,印记难以磨灭……民众能从电视、网络、手机、报纸、广播等传播工具中快速、清晰、全面地了解灾情,5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功不可没。不论是央视的全天候直播,还是网络、手机短信的不断更新,抑或报纸的连篇累牍,都使得资讯透明公开,权威信息及时披露,使世人第一时间了解到地震现场和救援实况。谣言不攻自破、民心安如磐石,短时间内全民族力量空前凝聚,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法新社、路透社、《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境外媒体纷纷给予积极评价——“展示一个新中国”,“中国人在灾难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辉令人感动”。

  世人看到,权威信息公开透明,不但没有扩散恐慌,让人陷于悲伤,而且快速稳定了秩序,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赢得全世界的援手。

  对待自然灾难的态度,我们曾采用信息屏蔽办法,将30年前唐山大地震夺走20万条生命的苦痛沉埋心底,但闭目塞听并不能掩盖灾难,却使我们失去宝贵的国际救援。从贵州瓮安事件、山西襄汾矿难、娄烦矿场垮塌等的起初封锁掩饰、谎报瞒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政府信息公开不会因一个条例的颁布而一帆风顺。胡锦涛总书记在“6·20”讲话中特别提出,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及时公布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等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但愿公开透明能尽早成为一种制度。

  (杨洪权)

  焦点事件:

  汶川地震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政府及时、权威的信息公开,破谣言,聚力量,树信心,赢赞许,树立了一个信息公开的典范。

  关键词:

  公开

  2

  宽容奥运折射成熟之美

  当一个国家的自尊得到全方位的支撑时,它的国民便实现了真正的自尊。2008年北京奥运会,完美诠释了这一论断。

  当我们对因伤弃赛的刘翔、射失沉重首金的杜丽、负于“二流球队”美国队的中国女排,均表现出空前的宽容和大度时,中国人已经明白——我们的民族自尊早已不再单纯建立于国际大赛的金牌之上。腾飞的中国经济、璀璨的华夏文明、美轮美奂的中国艺术、价平货靓的“中国制造”……这一切,共同筑起21世纪中国信心和自尊的新的长城。当我们不再因“自尊”而偏执时,不再因中国队失利而泪水滂沱时,中国人的心态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中国人的自尊也越来越有韧性,而中国也因此“不经意间”得到世界更多的尊重。

  北京奥运会不啻为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卸下历史的心灵重负,开始以久违的轻松姿态欣赏体育、享受竞技。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除了“更高、更快、更强”,除了超越自我、超越极限,还有快乐、狂欢、友谊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绝不仅仅是一次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国际联欢会”、“地球村联谊会”。既然如此,金牌和荣誉固然可贵,但更弥足珍贵的还是我们学会了享受奥运、享受友谊,并在自然而然之间,以一个个淡然的微笑、一个个宽容的手势、一个个温和的眼神,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成熟大气的开放中国形象。

  以平和心态看待体育,让体育回归本位,北京奥运赛场上,奥林匹克精神与崛起中之大国心态相互映照。这种热烈而不失和谐的旋律、激情而不失恬淡的华彩,尤显壮美与瑰丽。 (徐锋)

  焦点事件:

  刘翔退赛

  8月举行的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脚伤被迫弃赛,得到舆论的谅解;射失“首金”的杜丽、负于美国队的中国女排,也都得到国人的宽容。

  关键词:

  宽容

  3

  在金融危机中寻找转机

  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一般的金融海啸了,而是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这场衰退会持续多久,是否会带来经济大萧条,现在无人能回答。投资大鳄索罗斯评论说,这场金融危机“标志着建立在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基础上的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

  表面上看,这场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甚至有评论直接将矛头指向格林斯潘上世纪90年代末犯下的两个致命失误:未能戳穿网络股泡沫和不赞成对场外衍生品进行监管。尽管格林斯潘承认自己犯了一个过错,但是在金融衍生品缺乏监管的表象背后,暴露的是全球经济失衡,尤其是债台高筑的美国吸收了世界其他地方的储蓄,而它的消费又高于产出太多太多。

  面对日益下滑的经济指数,降息成了全球各大央行的家常便饭。各国政府不断出台注资、减税等救市举措,直接干预市场,刺激经济。由此又引发了 “国家资本主义”的评论,有外媒则评论说,现在全球都在“回归社会主义”。降息、注资能否挽救市场信心,目前来看还是个大问号。不过在全球携手共渡难关之际,“加强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共识预示着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增加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是大势所趋。

  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有评论说,中国经济刺激方案,最关键的在于要以扩大内需来恢复信心。

  对中国来说,金融危机是危机,也是转机。借此契机,转变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一方面可以化危为机,另一方面可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在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动荡中,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全球经济做出的最大贡献。 (李龙)

  焦点事件:

  金融危机

  去年就浮出水面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问题,2008年逐级恶化,投行破产,政府接管“两房”,次贷问题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并波及全球。

  关键词:

  救市

  4

  冰雪春运涌动爱心暖流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犹如一面镜子,它照出我们公共应急管理能力在实战中提升,奏响党政军民各部门、各行业同舟共济的凯歌;它照出民间机构自发救援的迅速出击,反映民间慈善力量和公民精神的成长;更照出一个个感人的救援场景,激发出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和众志成城的精神。

  回看那一个月惊心动魄的场景,千百万农民工被冰雪滞留在回家路上,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处处涌动着爱的暖流。关键时刻,主流媒体一句“平安是对家人最深切的爱”,引起强烈的共鸣。平安,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从来没有像这样被赋予过如此丰厚的内涵。平安是坚韧,平安是援手,平安是情义,平安是孝顺,平安是支持,平安是奉献,平安是理智,平安是责任……平安是对家人最深切的爱,平安也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为了这份平安,温家宝总理顶着严寒和风雪,走进湖南和广东等重灾区;数万名电网职工不顾危险,沿线敲除高压线冰雪,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年轻的士兵在火车站几天不合眼维持治安,居然累得站着就睡着了……他们的奉献和付出不仅是对工作的责任,更是基于至真至善的人间大爱。这种爱让冰雪中的人们感到温暖,给予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种爱让我们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这种爱让我们勇往直前,无坚不摧。这种爱让社会和谐,充满生机。

  从各级相关部门到媒体舆论,都把平安回家作为最紧迫的民生诉求。而在媒体的倡导下,“今年过年不回家”也体现出了普通民众对政府最诚挚的谅解。这种难能可贵的相互体谅、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让我们看到了民众的善良,也看到了政府的担当。

  冰雪无情人有情,众志成城抗雪灾。2008年的春节,虽然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凄风冷雨,但我们的记忆中却留下许多感动和温暖。 (谭敏)

  焦点事件:

  冰雪春运

  1月下旬至2月初,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肆虐南中国,道路堵塞,航班取消,电网毁损,几十万人滞留广州火车站,给广州春运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

  关键词:

  平安

  5

  土地要流转不要流失

  国内外舆论对“土地流转”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有助于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其历史意义和影响可与“大包干”相提并论。有网友直白地说:“三中全会就是好,土地流转是个宝。”新加坡《联合早报》社论说,土地流转势必推动新一轮农村改革,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途径之一。

  媒体评论也提醒在具体操作中,一要警惕急躁冒进,农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不稳,决定了土地流转不能过急过快;二要警惕农地性质发生蜕变,把大片耕地转为他用;三要警惕强迫流转侵害农民权益。

  邓小平曾提出过农村“二次飞跃”的构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笔者认为,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关节点,就在于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将有利于土地流转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民增收是有好处的。但有一条很明确,土地要流转不要流失。“不流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民不能失去土地承包权;二是指流转起来的土地,必须向农业经营集中,用途不能改变,目的在于获得更高效率、更大收益,让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一旦改变了用途,流转就变成流失,这是必须坚决避免的。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地就已开始探索土地流转的多种形式。这次中央出台的决定是对原有政策的确认和进一步完善。最早搞土地承包的小岗村,从2004年开始,又把土地集中起来,种葡萄、搞养殖、搞出租,村民从经营中得到分红,2007年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从“分”到“合”,其做法与当年一样富有启发性。 (朱江平)

  焦点事件:

  土地流转

  10月9日~12日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关键词:

  惠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