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评论员皮海洲
为进一步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2月23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这是自9月中旬以来央行的第五次降息。
央行的这次降息是在市场的预料之中。而且降息幅度甚至比市场预计的54个基点的降幅要小。所以,从降息幅度来看,本次降息甚至有点“令人失望”。
降息是当前货币政策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环境来看,目前全球进入降息的周期。尤其是美国、日本,甚至进入了“零利率时代”。12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从1%下调到了0—0.25%的范围。美国的“零利率”对于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压力,如果我国还维持着较高的利率而不调整,那么,人民币就很可能成为国外投资者进行 “套息交易”的对象。为了避免我国财富的流失,降息是不可避免的。
而从国内的经济环境来说,降息也是迫在眉睫。虽然11月26日央行采取了10年来最大的降息行动,一次降息108个基点,但我国经济形势严峻的局面还在继续,经济数据还在下滑的过程之中。11月PPI涨幅仅为2.0%,涨幅创23个月新低。11月的CPI为2.4%,比10月份下降0.8%,是进入今年以来7个月回落。为此,央行有必要采取果断的降息措施,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降息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降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着支持宏观经济发展等积极作用的同时,却也伤害到广大储户的利益。这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美国可以大幅降息,甚至实行零利率。但美国这种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国民的利益伤害不大。因为美国是一个低储蓄率的国家。其国民不仅不存款,相反还贷款消费。所以,大幅降息甚至零利率,不仅不会伤害美国国民的利益,相反对那些贷款消费的国民还是重大利好。
中国的情况明显与美国不同。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老百姓都有存钱的习惯。银行利率的下调,显然危及到老百姓的利益。如经过今年来的五次降息(其中4次存款降息)之后,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由4.14%下调到2.25%,这也意味着储户每存100元钱,一年将少得1.89元的利息收入,储户的财富缩水了1.89元。
从央行这次降息幅度小于市场预期的情况来看,不排除央行考虑到了储户利益受损的问题。但仅仅只是这种考虑显然是不够的。毕竟降息是大势所趋。这一次少降了,下一次还会继续降。因此,如何保护储户的利益,我国政府必须另寻对策。
也许蒙代尔的建议是值得考虑的。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蒙代尔向我国政府建议,中国每人发800元购物券(即共计1万亿消费券)以刺激消费,购物券限3个月消费完,“假如这1万亿消费券的刺激,一季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话,下一个季度可以再来一次。”
笔者以为,蒙代尔的建议是可取的。一方面,每人800元的购物券确实可以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另一方面,每人800元也可以视为是国家向国民的一次分红,是让国民享受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同时也是我国政府藏富于民政策的重要体现。此外,由于我国的银行储蓄是带有全民性质的,城镇家庭绝大多数都有银行存款,因此,每人800元的购物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是对居民储蓄利息损失的一种弥补。蒙代尔的建议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