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 正文
继此前国务院公布4万亿投资、央行大幅降息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后,中央在振兴经济方面还有多少牌可出,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近日突然受到热炒的消费券被认为是值得考虑的办法之一。但实际上,关于发放消费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各界争议颇大。
正方
现在发消费券时机再好不过
按照蒙代尔的计算,中国的年GDP是28万亿人民币,1万亿消费券对于有效需求的刺激只有3.5%,但如果把消费券限制在三个月内花完,28万亿人民币的GDP除以4,有效需求可达到14%,这样可以有效刺激中国经济增长。
东兴证券银行分析师王保伦认为,目前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都呈现下滑趋势,经济已经明显减速,应变之道迫在眉睫,当前力所能及的方式是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经济。由于消费者对未来经济预期不好,消费者的消费愿望是减弱的,但每到消费旺季时,消费者的消费愿望会增强,现在马上要过元旦和春节,在这个时候发放消费券是最合适不过的。
反方
提振消费信心才是当务之急
《上海商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今日之所以不能启动国内消费市场,关键还在于这十几年来的收入分配不尽合理。发放消费券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而应在收入分配上,由过去的过分倾向政府、资本和管理,转为倾向技术和劳力,增加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社会保障,这样才能有效地拉动内需。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也对发放消费券的建议提出了异议。梅新育认为,在当前中国经济紧缩的情况下,提振消费信心才是当务之急。而要提振消费信心,必须改变消费者预期,主要在两个方面做工作:一是要改善对就业的预期,创造就业机会;二是要改善对可支配收入的预期,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满足消费者保障性住房需求等。
一问:人人有份还是限定人群?
有学者指出,消费券最好要发到缺乏消费能力的人手中,也就是要“排富”,最近成都市消费券发放就是针对低保困难人群。中国人民大学的杨瑞龙教授解释说,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不发放消费券,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也是要花的。给这部分人发放消费券,就会产生所谓的“替代效应”,无法刺激消费;而对于收入水平较低、购买油、米等都有一定困难的社会群体而言,领取到消费券,应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需求。
不过也有反对者认为,日本上世纪90年代就曾向15岁以下65岁以上以及弱势群体发放消费券,结果仅有三成被用于消费,而六成以上则被转化成现金存入了银行,因此这种发放方式并不可行。最近我国台湾地区向每户派发36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计划正在进行当中,日本2009年度预算草案中也包括给全民发1.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24元)“红包”的内容,此举得到了包括中金公司在内的众多机构的欢迎。
二问:中央发还是地方发?
如果要在全国发放消费券,发放权是收归中央还是下放地方?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