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应将失业率引入宏观调控指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 01:38  21世纪经济报道

  罗诺 旷野

   “我们正处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中,能否为逐渐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创造就业机会是未来二三十年的关键问题。”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对本报记者表示。

   12月19日,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论坛暨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成立暨北京大学PE首届年会”现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就目前金融危机带给中国金融系统的反思、中国经济政策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后遗症等一系列话题接受本报专访。

   《21世纪》:刚刚出炉的11月份有关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你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

   海闻:这次经济遇到的严重困难,并不完全是金融风暴。在此之前企业已经遭遇很多困难,问题出在中央的调控中缺乏一个指标:失业率。我们没有一个准确的失业率数据,没有把农民工的失业当成失业,在宏观调控中也就没有把它作为重要因素,我们在对付通货膨胀时没有考虑防止失业。经济增长关系到就业问题,就业又关系到老百姓的收入。所以我们无论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最终目的都是要保证大部分人有就业机会。

   而在明年的2、3月份,失业人口数将随着众多中小企业的破产停业而急剧增加,尤其是沿海一带尤为突出,从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将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也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要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需要进一步探讨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条例和法规的完善,对有关法规由大一统的方式向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实施方式推进,为提供就业创造机会。

   其次,放松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尽快出台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给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再次,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城市化建设,城市化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它拉动的是真实的内需,也将会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合理,经济增长更健康。

   最后一点则是应急措施,针对在明年2、3月份即将到来的失业危机,我建议可对该部分失业人员分区域集中进行技能培训,并每日发放基本生活费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化解失业人口上升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同时能提高劳动者素质。

   《21世纪》: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有分析认为,金融风暴对中国来说既是危机,但同时也是机遇,你如何看待这种危机中的机遇?

   海闻:实际上我们中国经济在金融风暴以前已经出现了下滑的状况,所以金融风暴只不过是雪上加霜,在外需这块又进一步的伤害到我们的企业和经济。但同时这次经济危机也给予中国两个机遇。一个是对企业来讲,这是一个调整兼并提高效率的机会。中国企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的行业特点是每个行业有很多企业,每个企业又做很多行业,但这种模式绝对无法与世界上的超级跨国公司竞争的。那么这次出现的金融危机恰恰对中国企业来讲是一个兼并重组和提高效率的机会。

   第二个机会就是改革的机会。改革什么时候比较容易呢?就是困难的时候。但是,在中国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要记住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特点是小国不能比的,小国能做的事情在中国做所产生的冲击力是不可相比的。二是中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们不能老盯着沿海地区,我们的劳工标准、环境标准都在参照发达国家,对沿海发达地区是应该的,但其他地方就要允许灵活性。中国还有50%以上的农村人口。

   《21世纪》:美国的金融体系曾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也类似于美国是搞保险、银行和证券分而治之,这次金融危机使高盛、摩根士丹利变成了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同时美联储也在试图扩张监管权限,那么我们未来的金融监管是否也要向全能型迈进呢?

   海闻:任何一种金融制度的创新都充满了未知,新的体制在没有实施以前如何得知它一定会比旧的体制优越?比如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很多人认为是因为金融创新埋下祸根,但要发展就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美国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走了弯路,他们在金融风暴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给了我们很多反思,比方说对投资银行的监控,原来美国认为投资银行是企业,属于投资者自己遇到了风险,但是没想到投资银行已经牵扯到整个体系。

   就我国的金融监管而言,我认为在理论上现在还没有定论说全能型和分而治之哪一种更好。我个人认为,目前至少是思考这个监管改革的时候,既然金融机构在某些业务上的混业经营已经开始,那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需要交叉监管甚至各方都监管不到的灰色地带,如果不能及时堵漏,就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不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所以随着混业经营在国内金融行业的逐渐推行,我建议监管上可以考虑是不是需要设立全能型的监管机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