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由茅于轼8000论看奇谈怪论走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 08:18  新华网

  继“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之后,茅于轼老先生最近又有新噱头。针对个税起征点的调整,茅于轼提出,个税起征点应提高到8000以上。

  目前,我国个税起征点为2000,茅于轼一张嘴就把起征点翻了四倍,自然令人关注。山东齐鲁电视台的《开讲天下》栏目就此话题制作了一期节目,结果在1万多名参与直播互动的观众中,有64%的人支持个税起征点不应超过3000,22%的人支持以5000作为个税起征点,只有14%的人支持将8000作为起征点。

  为何大多数观众的想法与茅于轼的观点大相径庭呢?我想有三种可能。一是茅于轼只为少数人说话,因此与普通民众想法不一样;二是茅于轼这个所谓的经济学家很业余,在不了解国情的状态下异想天开;三是“个税8000起征论”压根就与严肃的思考无关,这么说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哗众取宠,吸引眼球。

  近年来,“名人+屁话=新闻”成了许多媒体趋之若鹜的报道模式。一些名人动动嘴皮子,提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或者说一句违反正常逻辑的话,就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从表面上看,这种模式的大红大紫符合“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定律,但细想想,又不是那么回事。在现实生活中,“人咬狗”是很难发生的事,所以它才是新闻,可“名人+屁话”现象在当今中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与“人咬狗”相比根本不稀罕,怎么还能成为新闻呢?粗略分析,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媒体面临激烈的商业竞争压力。为了发行量和点击率,许多媒体都倾向于制造吸引眼球的标题,而“名人”和“屁话”无疑都是吸引眼球的好素材。对一些媒体记者来说,做发掘重大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时间长、成本高、风险大,而“名人+屁话”的新闻却具有供应数量大、采访成本低、社会反响热的特点。因此“名人+屁话”式新闻很受商业媒体的宠爱。

  其次是“名人+屁话”有利于炒作。屁话一出,往往会挨骂,而挨骂越多,就等于炒作越“火”。媒体和当事人要的是关注度和知名度,当事人的脸皮经过无数炮火的千锤百炼,早已百炼成钢,他是不怕你骂,就怕你不骂。娱乐圈的宋祖德、芙蓉姐姐、杨二车娜姆,学术圈的茅于轼、张维迎等人走的都是这条路子。有人说,既然如此,面对“屁话”时不答理它不就行了吗?不答理还真不行。就像茅于轼的“个税8000论”,如果不去批评它,如果没有《开讲天下》这样的互动栏目表达普通百姓的看法,它倒好像很有道理,会迷惑很多人。可你一骂,就正中媒体和当事人的下怀。

  “名人+屁话”式新闻为媒体带来了发行量和点击率,为名人带来了知名度和出场费,可说是两者的“双赢”。但对社会公众和学术界而言,“名人+屁话”式新闻却是公众和学术的“双输”。

  在此类新闻中,争论围绕一句惊世骇俗的“屁话”展开,但这句“屁话”往往与现实、常理无关,因此,不管炒作得多么热闹,公众很难从中得到营养。这种新闻大行其道,不但起不到开启民智的作用,反而会让严肃的话题娱乐化,使公共舆论的焦点偏离真实的社会问题。

  我一直以为,像宋祖德、芙蓉姐姐、杨二车娜姆这些娱乐界人士,靠标新立异走红,在成全了自己的同时,也娱乐了大众,也算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还可以理解。可像茅于轼、张维迎之流,顶着经济学家的帽子,却以芙蓉姐姐的方式将严肃话题娱乐化,就不是在服务社会,而是在危害社会、误导学术了。他们以“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中国穷人之所以上不起大学,是因为(大学)收费太低”、“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个税起征点调到8000都低”这类特别的论断吸引了眼球,达到了自我炒作目的。可是,他们却挤占了媒体的大量版面,误导公众为一些“屁话”争论不休,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对于其他安坐象牙塔的学者们来说,茅于轼们的大红大紫也是一种诱惑。如果靠标新立异说屁话就能走红,那为什么还要进行枯燥、艰苦的学术研究呢?

  媒体放弃社会责任是社会的大不幸,学者将严肃问题娱乐化则是教育和学术的大不幸。但愿“名人+屁话”式新闻的大红大紫只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暂时现象,当更多的媒体和公众认识到它的危害后,会主动摒弃之。(窦含章)

    相关报道:

    茅于轼:政府应采取更多措施促进就业

    茅于轼:危机就是赔了之后不负责任

    茅于轼:我国向富人征税环节存漏洞

    茅于轼:个税起征点应提至1万

    茅于轼:保就业比保GDP更重要

    茅于轼:个税起征点调到8000都低

    茅于轼: 煤炭价格扭曲成本达2500亿美元

    茅于轼:个税起征点调到8000都低

    茅于轼:中国楼市整体向好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