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 正文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外来的冲击。中国经济体系本身也有问题,根源就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因此,应对危机,根本出路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在前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深圳特区报联合举办的“北大深圳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教授独辟蹊径,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开出了由“内”施治的治“根”之方。
经济发展体系有“内伤”
周二晚上,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会议中心人头攒动,可以容纳800名听众的大厅里至少涌进了上千人。一位与记者一起匆匆赶进会议中心的听众告诉记者,他在一家金融机构工作,在特区报上看到预告消息后慕名而来,下班后从单位直奔会场。主办方透露,这场论坛吸引了大批来自深圳企业界与金融界的专业听众。
面对千余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满头白发的吴敬琏教授以其特有的语速与风格,娓娓道来。
他认为,本次金融海啸的基本背景,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世界金融体系,由不受约束的美元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具有严重缺陷。并形成了美国经济体系的内伤,即过低的储蓄率,寅吃卯粮,向全世界借债。格林斯潘时代的美联储,以扩张的货币政策和松弛的金融监管支持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结果导致流动性泛滥,虚拟资产泡沫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大量积累。
值得关注的是,吴敬琏认为,金融危机之所以会给中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本身存在问题。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与出口需求驱动,以出口需求补充国内需求的不足。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形成,带来了中国与贸易伙伴间的摩擦增加,外汇占款的增加,并形成了与美国经济的互补关系。中国成为了美国的主要债主之一,承接美国金融资产使中国经济体系中也包含有大量泡沫。“表现在金融系统上,就是金融体系的脆弱。”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根本
基于这样的分析,吴敬琏教授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开出了详细“药方”,不仅内外有别,而且长短各异。
在国际政策上,他认为,短期内,中国应与世界各国通力合作,稳定国际金融体系,共度艰难;长期看,要发挥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作用,与各国协商,构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在国内政策方面,他认为,短期策略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运用,努力保持宏观经济不致崩溃;并尽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是,“中国经济的根本出路,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今年内数度到广东调研的吴敬琏,详细阐释了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提升思路。他以台湾地区制造业发展为例,提出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将面临“服务化”的发展方向,以期提高附加值。这意味着制造业要从附加值低的中游,向附加值更高的上游领域(研发、采购、设计等)和下游领域(品牌、渠道、物流、金融等)延伸。
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讲到这里,吴敬琏的急切之心溢于言表:“当前最重要的,是想办法找到新的增长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这其中,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是最有希望、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领域。
深圳要在改革上走在前面
为什么产业转型说了多年而始终没有进展?吴敬琏痛陈当前体制改革所必须突破的四大弊端:1、政府仍然拥有过大的权力,如土地审批;2、各级政府利用资源配置权力,追求政绩增长目标;3、现行财税体制使地方政府揽“财”成风;4、资源配置方式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而不是市场方式,导致要素价格定价过低,实质上鼓励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因此,当话题转到深圳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时,吴敬琏教授献计献策:深圳以民营经济为主,深圳经济的活力就是要让民间创造力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他认为,深圳首先可以在“市场准入”上走在全国之先。“市场准入本来是国际贸易谈判中涉及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在国内经济中?市场经济的根本条件应该是非禁即入、非禁即行。希望深圳在这方面成为全国的表率。”
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环境中最重要的当属法制环境。这方面深圳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毗邻香港的优势条件,积极借鉴香港成熟的管理经验,就近学习,把建立法制社会的过程推进得更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