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汇储备结构如何优化才能降低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 02:58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李靖

  上证观察家

  从外汇储备来源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角度看,唯有债权型外汇储备比重大于债务型外汇储备,在债权型外汇储备中,“中资”创汇比例大于“外资”的创汇比例;在债务型外汇储备中,外国政府、企业的比例大于个人比例,我们才能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与经济的冲击。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仍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须引起高度关注。要使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处于优化状态,有必要建立预警机制,从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资产结构、投资结构等方面来分析与研判。同时,外汇储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应在经过科学量化的结构指标体系中加入弹性机制,使之能够随经济发展的变化而适当调整。

  按国际收支平衡表划分,我国外汇储备来源有经常项目下的资本流入和资本项目下的资本流入两大类,前者包括贸易项目、劳务项目等,顺差则构成债权型外汇储备;后者包括外国政府或民间的投资、热钱或直接赠与,顺差则构成债务型外汇储备。笔者认为,分清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是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前提。我们很有必要分清外汇储备中债权型外汇储备与债务型外汇储备的比例,在债权型外汇储备中,又要分清国有独资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创汇的比例,分清“中资”与“外资”的创汇比例;在债务型外汇储备里,应分清外汇储备来源的国籍,要知道每个国家的来源比例;在每一个国家里,要明白政府、企业与个人的比例。目前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只能找到债权型外汇储备与债务型外汇储备的笼统数字,其余则很难细分,而分不清外汇储备的来源,对高额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就很难有针对性。从外汇储备来源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角度看,唯有债权型外汇储备比重大于债务型外汇储备;在债权型外汇储备中,“中资”的创汇比例大于“外资”的创汇比例;在债务型外汇储备中,外国政府、企业的比例应大于个人比例,我们才能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与经济的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绝大部分为美元,欧元、日元等币种持有量偏少。在今年6月末的登记外债中,美元债务占70.1%;日元债务占10.0%;欧元债务占6.8%;其他债务包括特别提款权、港币等,合计占比13.1%。我国约占70%比例、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美国国债和债券形式存在,使得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不足。美元占比较大,致使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尤其是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近几年一直处于跌势,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承受巨大的美元贬值损失。我们必须坚持储备币种多元化原则,根据对外贸易依存度、经济相关度,综合考虑进口支付要求、市场干预需求、偿还债务需求以及我国与他国的贸易依存度等方面的因素来安排外汇储备币种的种类和占比,

  相应减少美元比重,增加欧元、日元及其他外币资产的比重,以分散汇率风险,实现稳定外汇储备价值的作用。为此,要建立一套可以监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情况的预警系统,同时组织专门的机构加强对储备货币所在国经济的发展情况的动态监测,考虑各个币种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等方面的因素,循序渐进地推进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优化,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

  从相关数据推断,截至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最重要的资产是长期国债(约占储备规模的50%)和长期机构债(约占储备规模的40%),股权、长期企业债和短期债券的比重非常有限。这种集中的资产虽然商业信用风险相对安全,但由于汇率、利率的波动以及美国国家资产价格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难以估计,我国应相应地减少美元货币资产和债券资产储备,可考虑多增加一些实体经济领域的战略性物资储备和黄金储备。我国目前大量的外汇储备完全有能力购买一定数量的粮食、石油、铁矿石等作为战略物资储备。现在国际大宗商品与原油的价格已经下跌,因此要把握好动用外汇储备进行战略物资储备的时机。此外,保持适当的黄金储备意义重大。

  选择外汇储备的投资形式时,既要考虑投资的安全性,也要考虑收益性。既要考虑短期外债的比例,也要考虑中、长期的比例,外债偿还期限的均衡化和分散化可以避免外汇储备因外债的偿还而剧烈波动。此外,我们还应考虑外汇储备投资于国内与国外的比例,笔者认为很有必要研究外汇储备在国内的投资,原则上高额的外汇储备都可以运用用于我国急需的地方。如投资于基础产业,加强出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对海外资源开采权的收购,注资国内金融机构,发行债券,注资社保基金,发展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进行能力储备与人才储备等等。在当前金融危机继续恶化、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在国内的投资变得更加迫切。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