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 正文
答: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真正、持久的拉动力量,消费增长也能带动投资的相应增长。因此,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扩大内需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不仅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严峻形势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对策,也是1998年以来扩大内需战略任务的延续。
从30年经济成长的过程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形成对内需和外需的双重依赖。当前,如何统筹平衡内需与外需关系,如何协调好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的关系,是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应该说,内需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之策,外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鉴于外需的不可控性和不稳定性,从中长期来看,我国要继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形成经济自主增长机制。
从理论上讲,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里所指的消费是总消费或最终消费的概念。它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在统计核算中,消费是用最终消费支出来计算的。由此看来,居民消费不等于最终消费,居民消费只是最终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加在一起才是最终消费总额。政府消费是指财政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前者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动,具体包括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治安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支出等;后者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偏低,其中居民消费率偏低状况更为突出。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即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2007年更是低于40%。而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率一般为61%。
这一状况的社会表现就是,居民想消费甚至敢于尝试性或冲动型消费,但往往没有能力消费,抑或事后不得不强行抑制其它花费。通常来说,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既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也与文化、观念、环境、人口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等相关。所有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地对居民消费起作用,而是综合起来、相互作用在一起,共同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
就现实条件和长远发展而言,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拉动居民消费,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份额,增加居民消费比重,另一方面应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公共财政建设。
具体来说,在居民消费需求的决定中,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支付能力。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只能在既定的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消费支出。因此,要扩大居民消费,首要的是加大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的力度,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应继续保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并成为影响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倾向的基本决定因素。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居民消费就更踏实;没有社会保障,即使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也可能出现不敢消费的状况。因此,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强调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此外,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实现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因此,还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基本公共品的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充实社会保障资金、教育资金等。通过规范财政收支,重点保障农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