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游资正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3日 01:39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斌

   很久以来,游资们都被认为是股市上一种类似老鼠一样的生物,习惯了偷偷摸摸地在夜里窃取投资者尤其是散户们的口粮。

   如果说这是曾经的印象的话,那么如今,事情正在起变化。

   从11月起迄今,上证指数三上2000点,其中两次都要归功于游资,而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则岿然不动,直到最近的一次,也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基金们才群起效仿,反手做多。

   游资的贡献不仅仅是活跃市场,同时还承担了价格发现者的角色。以海通证券的大小非解禁为例,11月21日,海通证券去年增发的12.89亿股限售股解禁。去年多家机构以每股17元参与海通证券的定向增发。但当解禁期到来的时候,考虑时间成本,机构们亏损幅度已经高达25%。而解禁后,机构表现出了蜂拥出逃的局面。在上交所大宗交易平台上,仅11月21日,海通证券发生成交26次,包括大小非在内的持股人卖出1.6亿股。而海通则受此拖累连续四个跌停。

   “如果不是随后的游资介入,恐怕这波多杀多会将海通打到5元甚至更低。”一位基金界人士评价。

   这个现状充分说明,中国股市的暴跌,除了大小非的集体释放之外,机构们的“集体非理性”也难辞其咎。所谓的“非理性”倒不见得是指责他们抛售股票,而是他们当初愿意花那么高的价钱去买股票,现在这么低的价钱抛售,让人感觉其投资十分缺少专业能力。

   这实际上是对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法的一个讽刺,当初,管理层之所以要发展机构投资者,主要是因为痛感中国“散户市”的弊病,导致“无股不庄,无庄不股”,于是,管理层对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基金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够长期投资,避免股市的大起大落。

   然而事与愿违,作为散户代言人的基金,在2007年沪指直冲6000点的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机构投资者的理性,大家纷纷看到8000点或者10000点,于是推高了股市的“蓝筹泡沫”,而基金们也在黄金十年的幻想中承担着输送器的角色,左手接下投资者的现金,右手买入重仓股。

   而当股市跌到2500点甚至更低,很多人认为中国股市应该迎来一波反弹时,基金和机构们大举减仓,这种“羊群效应”是股市跌到1700点以下的重要原因。要知道,中国多数散户的投资理念是:被套牢则坚守,一直等到涨回来为止,他们看上去更像长期投资者。相反,基金却集体扮演了快进快出的短线投机客角色。

   这是尴尬的现实,但是对基金而言,似乎也是无可奈何,每年一度的排名,到每个季度一次的排名,甚至到每个月、每天一次的排名,都让基金们干起了以邻为壑的勾当。在这次反弹中,基金们更是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业界称之为“三天理论”:买入一个股票,涨了三天,聪明的基金经理就会卖出。这一切,都是为了业绩考核,基金经理们也不得不抱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只不过,当机构们在恐慌中失去理智时,一向名声不太好的游资们反而体现出了勇气,某种程度上,他们为自己博得了尊敬,至少,在机构中的羊群效应中,我们看到有不同的声音,这对于市场的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所以,在股市这个生态圈里,应该尊重游资的存在,并且正视他们的价值。毕竟,“参差多态才是美”,只有股市里出现多样化的投资者,才能让其价格发现机制更加有效。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