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中国行动应对经济下滑风险 > 正文
- 伯李伟
“美方希望人民币继续升值,中方承诺继续调整汇率。”这是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基调。但与此同时,汇市上人民币兑美元却在大幅走低,11月外贸出现负增长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人民币汇率问题因此变得扑朔迷离。对此,笔者认为,人民币贬值是主动行为还是客观变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分辨清楚其利弊。
目前经济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出口滑坡的原因是金融危机下的西方国家需求下降,而不是人民币升值,因此不应该主动贬值人民币;中国应该趁此机会调整出口结构,逐渐过渡到以技术含量和品牌为竞争核心……
事实上,经济形势的好坏真正影响的是需求结构———经济形势好时,高质高价产品需求大,反之则是低价产品需求大。在人们收入降低的时候,对于低价产品的需求不会减少。
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出口,虽然有一部分是机电产品和其他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但相当比例都是生活必需品。在金融危机之下,西方对中国这一类产品的需求不仅不会减少,反而有可能增加。
所以,把出口下降笼统地归结为金融危机导致需求下降,是粗糙的、偷懒的思维方式。
实质上,中国出口数据11月份突然跳水,根源就在于前段时间人民币升值过快。学者们坐在办公室里说不清楚,但沿海那些关停的加工企业却非常明白。人民币贬值对出口具有促进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
至于出口结构问题,我想,没有哪位国人不希望“尽快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竞争力”,但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靠生活必需品和加工贸易为外贸主打,可能较长时间存在。
无论是日本、德国腾飞,还是“亚洲四小龙”崛起,初期都没有技术优势。在目前这样的非常时候,我们没必要强迫自己改变什么外贸结构,靠出口先富强起来才是硬道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