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真的是一只晚起的鸟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 14:08  《第一财经周刊》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曲折,与时间迟早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这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具有太多摇摆、投机和过于感性的民族人文特性。

  吴晓波

  后世史家常常叹,中华民族错过了近代工业文明的萌芽期,因而受到欧洲列强的侵辱。不过我们还可以有另外的一种观察,就在洋务运动开始的同时,后来成为全球最强经济体的三个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也刚刚完成国家的统一,相继开始它们的现代化之旅。某种意义上,百年间,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曲折,与时间迟早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这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具有太多摇摆、投机和过于感性的民族人文特性。

  美国在1861年结束了南北内战,但种族隔离仍然持续,全美超过8000人口的城市只有141个,钢铁产量不足100 万吨。1865年,后来成为美国第一个首富的30岁的安德鲁?卡内基在宾夕法尼亚州创办了卡内基科尔曼联合钢铁厂,就在同一年,李鸿章向清朝廷递交《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71年, J.P.摩根与人合伙创办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从事投资与信贷等银行业务,而当时在中国,“红顶商人”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正处巅峰,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还操纵着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从事药品商贸,俨然一个混业经营的大企业。

  也是在这一时期,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刚刚诞生。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俾斯麦的指挥普军大获全胜,开进巴黎,在凡尔赛宫宣布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

  与日本相比,我们的感慨将更深一层。就在1868年,一洋之隔的日本也发生了一件大事。1月3日,武士西乡隆盛率2000人从鹿儿岛北上,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从此拉开明治维新的帷幕。

  在中国企业史的研究中,日本是一个可以参照的对象。过去150年间,这两个东方国家在三个重大的时间点上出现过惊人的类比点。首先,1870年前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动洋务运动,日本进入明治维新,两国几乎同时开始工业化变革—更有意思的是,明治维新的结束时间竟与清帝国的灭亡时间也颇接近;第二个时间点是1945年前后,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全岛变成一片废墟,饱经战乱的中国从战争中暂时摆脱,随后前者迅速进入新的经济建设,后者则陷入惨烈的内战;第三,就是当下,日本与中国的经济总量分别处在全球的第二、第三位,其政治经济体制和所面临的挑战则全然不同。中日国运交错,恩怨如麻,耐人寻味。

  1871年12月,一个日本使节团登上“亚美利加”号,离开横滨赴欧美考察。日本政治家、在二战后把日本经济带入正轨的吉田茂曾追述说,日本的改革家们曾预想用“西方的技术、东方的道德”或者是用“西方的学识、日本的精神”作为日本变革的方式。然而,这次考察让他们意识到,“这样的公式与实行近代化是相背离的”。他们访问了12个国家,历时22个月,考察了政府组织机构、议会功能及运作、法院权力、三权分立机制等等。回国后,他们坚定地达成了“脱亚入欧”的共识。明治维新的代表人物伊藤博文认定:“国家富强之途,要在二端,第一开发国民多数之智德良能,使进入文明开化之域。第二使国民破旧日之陋习,不甘居被动地位,进而同心协力于国家公共事务,建设富强之国家。”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日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先是在教育制度上进行了颠覆式的变革,奠定近代学制,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6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97%。而清廷一直要到1905年才废除了科举制度。第二是进行大胆的宪政变革,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实行立宪。明治政府于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同时,经济改革亦紧锣密鼓地进行,明治政府宣布改革农业税,统一货币,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第一家新式银行,大量工厂相继建成。

  多年来,不少中国学者常常引用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的论调,他将日本学术蔑称为“三余堂”—文学窃中国之绪余,佛学窃印度之绪余,各科学窃欧洲之绪余。而很少有人反思,为何日本以“三余”之功能成就百年的兴盛,以一撮尔小岛而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