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济聚焦:来之不易的双下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 07:34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保持下降态势

  本报记者 武卫政

  今年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之一

  节能减排出现良好态势

  在日前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8年年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通报了一个好消息。据初步测算,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7%和4.2%,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

  联系到上半年我们努力克服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的困难,下半年我们全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采取的措施,节能减排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在去年首次出现“拐点”的基础上又连续3个季度“双下降”,成绩来之不易。这充分表明我国保护环境的力度越来越大,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性增强。

  在数字背后,我们要感性地认识2008年节能减排的形势,不妨再看两个例子。

  从2004年至今,云南洱海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Ⅲ类。这背后是当地政府牢固树立“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近年来累计投入15亿多元,实施了洱海综合治理保护的六大工程。“洱海保护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同样在今年,云南的另一湖泊阳宗海被企业违法排放的含砷废水污染,周边2.6万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那个企业开工3年半,工业总产值6亿多元,缴了1000多万元的税金,国家却要为治理这一污染投入几十亿元,花数年时间。这是典型的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之利造成的恶果,教训极其深刻。

  正面的例子鼓舞人心,反面的例子振聋发聩。一正一反两个例子折射出我国节能减排的现状:凡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地方,节能减排定收实效;在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时哪怕有一点误差,节能减排就难达标。

  保护环境力度不断加大

  工程减排、结构减排、政策推动,形成合力

  业内人士分析,持续“双下降”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的结果。其中,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以及环境经济政策推动减排等各项综合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工程减排方面,上半年全国建成投运4060万千瓦燃煤脱硫机组,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678万吨。

  结构减排方面,关闭小火电机组装机容量836万千瓦,淘汰近2000万吨落后水泥产能、37.5万吨落后造纸产能;钢材、电解铝、焦炭、水泥等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均回落,污染排放增量的压力有所缓解。

  环境经济政策方面,环保部门在年初发布了一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涉及6个行业的141种产品,针对其中39种产品,建议财政、税务取消其出口退税,商务、海关部门禁止其加工贸易。

  而通过管理减排,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11月份,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借扩大内需之机,片面强调加快项目审批速度,并将“两高一资”(高排放、高能耗、资源型)项目审批权限层层下放的问题,环境保护部严把环境准入关,暂缓审批总投资达394亿元的6个化工、火电项目。

  成功保障奥运环境质量

  塑造了在发展中大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全新案例

  自7年前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来,国际上就始终有人质疑中国能不能保障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事实证明,中国履行了承诺。国家成立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协调小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山东六省区市区域联防,通力协作,采取控制扬尘、机动车限行、治理工业污染等多项有力措施,并针对极端气象条件作了应急预案,均收到显著效果。

  奥运环境质量保障的努力,不仅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塑造了在一个发展中大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推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新案例。

  环境监管的推陈出新,还体现在建立污染防控新机制上。今年年中,环境保护部先后公布了制浆造纸、制药、电镀等11 项含有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国家排放标准,其中第一批国家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于9月1日在太湖流域实施。对普通人来说,这些标准过于专业,但从专业角度看,这是环保部门在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太湖污染问题采取的重大创新举措。

  针对依然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国务院于7月下旬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强调近期重点是突出抓好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几大任务。到11月下旬,中央财政安排的2008年农村环保专项资金5亿元陆续下达各地,将使400万群众直接受益。冬日里的这一消息使农村环保这一话题再度升温。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