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伟:扩大内需切莫饮鸩止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1日 11:12  深圳商报

  扩大内需切莫“饮鸩止渴”

  本报评论员 刘 伟

  自国务院宣布4万亿扩大内需、提振经济举措,各地果然“出手快、出拳重”,截至上周,全国以扩大内需为名上报的投资项目金额一路攀升到18万亿。

  这确实是一笔庞大的数字。各地迅速膨胀的投资冲动自然遭到一些理性的质疑和批评。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最近发布的信息也表明,隐藏在巨额投资项目中的问题正引起高度关注,比如,国家环保总局公开表态,停止审批各地上报的不符合环保原则项目。更明确和权威的信息是,上周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中国经济当前的病情很清楚——市场需求萎缩、工厂开工不足或倒闭、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和以往宏观经济出现的问题不同,这次是中国大规模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以来,第一次遭遇主要由外部需求萎缩引发的经济下滑。本质上,是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经济资源外向度过高,和内需市场发育严重不对称造成的。由于中国企业过去主要靠向外部市场提供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得发展,因此,一旦外部需求萎缩,自然造成大量工人失业的局面,加上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很容易引发由经济下滑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今天的问题,暴露中国经济结构由来已久的软肋,即内需和外需严重不平衡;低附加值制造业与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发展严重失衡。往细剖析,内需发育不足与收入分配不均衡有关,与城乡地区差别过大有关,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有关。产业发展不均衡则既有中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国际产业分工的规律所决定,也与产业、信贷、人才等相关政策以及资本的短视关系密切。客观地看,政府和社会对上述问题和矛盾早有共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即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但从认识层面到具体操作,牵扯各种既得利益调整,推动之力虽强,阻碍之力也不弱,加上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社会倾向耽于安乐,很难形成迫切求变的集体意志,造成长期、结构性、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重。

  经济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经济活动有一种类似自然规律的东西,即兴衰更替可能是某种客观规律,人力无法改变。上述观点虽然存在争议,但事实是,人类历史显示,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阻止经济活动隔若干年衰退一次的办法。如果我们不能避免经济波动,但至少应该追求波动的幅度小一点,对生产和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少一点。恰如人体,虽然无人做到一辈子不生病,但调养得当却可以不生重病大病。

  经济“生病”不可避免,甚至可能是某种“自然现象”。“病情”爆发,遵循不同医学理论的医生会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但有一点应该是医生的共识,即治疗既要考虑短期效果也应兼顾长期健康,不能用“饮鸩止渴”的办法,以牺牲病人长期健康求得短期显著疗效。

  针对当前经济局势,为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积极应对措施。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过度过分则过犹不及。最近的例子是央行创记录的降息举动,本来是刺激经济的积极信号,但大大超出市场预期则会引发市场更深刻的担忧。降息宣布后A股市场反而走软的情况印证了这种担忧。各地为保增长而盲目增加投资、扩充项目的做法,不仅不能给市场和社会以信心,反而会因为盲目冲动所展示的焦虑以及隐含的不负责任,而使市场产生新的不良预期。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