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用APEC精神阻止危机进入第三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4日 19:27  大众网-大众日报

  单纯追求股票、不动产等资产价值的复苏,只能掩盖问题,不会解决问题,更不会化解风险。

  发达国家不拿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必将加速世界经济衰退,从而使危机陷入“第三幕”,即进入实体经济衰退引起的银行大规模倒闭型金融危机阶段。

  本次APEC领导人会议发表声明,一致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重申APEC精神,主张在未来一年内,避免增设新的投资、贸易壁垒,维护 WTO多边自由贸易原则,同舟共济,阻止危机进一步深化。

  当前,随着美国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传染,世界经济日趋滑向衰退边缘。以日美欧等发达国家为核心,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尤其是日美欧内在矛盾突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矛盾重新暴露。全球化以及WTO主导的“有管理的自由贸易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此,作为世界经济的最活跃板块,亚太经济区域能否保持自由贸易的基本方向,将决定世界贸易、投资关系能否维持“有管理的开放、自由基调”,更将关乎世界经济能否维持相互协调的发展轨迹。本届APEC领导人会议明确表示,将继续坚持“积极推进,阶段落实、区别对待”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坚持“自由、松散、不约束的 APEC精神”,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避免世界经济重蹈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的政治危机覆辙,维护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协调与稳定。

  毫无疑问,APEC主张推动WTO多哈回合谈判,确保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积极落实,对于维护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不是走向分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从本质上看,多哈回合的矛盾焦点在于日美欧的农业政策不一致,而并非新兴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于投资规则的矛盾。特别是,日欧之间的“政策默契与反水”,激化了日美欧农业政策矛盾。而为了应对美欧联手的农业政策压力,日本转而利用印度和中国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巧妙地将矛盾的焦点转移到中、印与美国的矛盾,让中印成为挑战美国政策的先锋,并大肆渲染中印美冲突是导致多哈回合搁浅的主因。事实上,即使中印不表态,日本为了维护本国的农业利益,也会与美欧吵翻,最终导致多哈回合达不成任何协议。

  由此看,在金融危机下,多哈回合能否达成一致,促进世界多边自由贸易,关键还要看日美欧能否协调农业政策,而不是简单地维护利己的农业保护政策。

  眼下,金融危机日益深化,华盛顿峰会虽定下了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但并未确定具体的执行细则。日美欧围绕今后的国际金融权利积极较量,继续执行利己主义政策,都不愿意真正扩大财政支出,而仅仅是在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上作文章,其意图就在于回避自己的财政支出效果“流失到别人家里”。

  如,英国公开表示担心全球化下,财政支出效果会落到别国,而主张实行减税政策,而不是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日本麻生政府虽然提出 26.9万亿日元的综合经济对策,但真正的财政支出部分仅为5万亿日元(占 18%),其余多为框架性承诺。美国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几乎将全部用于解决国内不良债权。欧盟的政策则更倾向于维护集团利益。

  如此,世界市场信心难以恢复,世界经济难以保持持续的开放状态,贸易保护主义不可避免,区域化、集团化依然很有“ 市场”。以贸易自由化为前提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阻碍。这种局面不改变,世界经济恐难以避免衰退。

  单纯追求股票、不动产等资产价值的复苏,只能掩盖问题,不会解决问题,更不会化解风险。发达国家不拿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必将加速世界经济衰退,从而使危机陷入“第三幕”,即进入实体经济衰退引起的银行大规模倒闭型金融危机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同舟共济,实行“政策总动员”,阻止实体经济衰退,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责任,也是避免危机走向第三幕的惟一选择。

  四大国际会议,中国分外抢眼

  10月至11月,北京亚欧首脑会议、阿斯塔纳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会议、华盛顿国际金融峰会和利马 APEC峰会先后举行。在这些会议上,各国媒体和专家在解读中国的表态,分析中国的影响,评价中国的作用。中国,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这些会议的舞台上,显得如此抢眼。

  中国国家统计局10 月份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跃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亚欧峰会上发言时表示,中国在全球金融体制大改革中“将扮演关键角色”。

  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时刻,世界需要认真倾听中国的声音。

  (据新华社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