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民营资本如何受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4日 18:39  《时代信报》

  中国启动4万亿元人民币拉动内需计划,得到全球各大经济体的普遍赞誉。海内外舆论认为,中国政府此举可立竿见影地拉动投资、增加就业、改善民生、释放出巨大的消费能量。

  据国内媒体日前报道,为了获得中央此次大手笔财政资金的更多“配额”,各省市正展开一场“赴京请财”的争夺战,国家发改委所在地三里河的宾馆酒店因此爆满。

  观察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国十条”,4万亿元财政巨资的流向,集中于三大块,其一是保障性住房、社会福利、农业投入、城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民生领域;其二是铁路、港口、机场、公路等交通基础建设领域;其三涵盖了支持高技术产业创新建设、支持服务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领域,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内产业加速转型。

  不过,在这场举世瞩目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却有一个政策上的模糊点未予明确:目前已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民营企业,能否从这4万亿计划中更多受惠?

  细读“国十条”,在税制改革减轻企业负担方面,国企与民企享有同等待遇,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在加大金融业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支持力度,以及如何降低准入门限、促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方面,却语焉不详。

  尤其是,在4万亿财政资金盘子中最大、启动最早的一块———铁路建设投资领域,民间资本能否大规模涉足参与、从财政投资中分一杯羹?“国十条”给人们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今天,中国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竞争,从起点上看,有两大不平等:首先,准入门槛的不平等,这表现为国有垄断企业占有了最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并由此派生出庞大的、与其所承担社会责任不相匹配的巨额垄断利润;其次,在政府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下,国有大型企业享受了最多的金融信贷资源,而中小民企却通常只能在地下钱庄忍受高利贷盘剥。

  这次“国十条”刺激经济措施出台,如果没有更细化的政策配套,4万亿巨额资金的流向,恐怕很难惠及民企,而必然进一步巩固国有垄断企业的强势地位。

  君不见,在国家发改委所在地三里河的宾馆酒店进进出出的,都是怀揣政府投资项目的官方要员?

  要解决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投资效率问题,就应该冲破现有政策制度的藩篱,加速放开对交通、医疗、教育、文化传媒服务业的准入限制———只有这样,才会带来市场商业资本的可持续投入。

  要全面拉动内需,光靠财政资金的一次性投入显然远远不够。对此,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目前的刺激计划只顾及了用大规模政府投资来拉动内需,却基本没有涉及如何引导、撬动民间资本、放大市场效应的问题。考虑到目前民营资本已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大比重,但很多行业产能过剩、出口萎缩、成长空间受限,如何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发展天地,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依据中国全国工商联的报告,2007年民营经济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5%左右,占年度经济增量的70%~80%;而民营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人口上作出的贡献,更是国有经济所难以取代的。

  现在,中国民营经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政府财政投资应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诸如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等,都是政府可以做的;政府把钱用到这些方面,社会资金就可以有效进入,这有利于扩大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

  19日,全国工商联紧急召集部分民企巨头赴中央统战部开会,分析金融海啸的后续影响,破解民企解困之道,此行是否与“4万亿计划”有关,尚未可知。

  当年,美利坚合众国的早期创建者在开发西部、修建贯通全国的铁路大动脉、快速拓展国际贸易市场的同时,还打赢了独立战争与黑奴解放两场战争,其资金来源,完全依靠以销售国债、公司债、股权募资为手段的市场行为,并从此告别了国会授权经营、国家持有部分股本金的第一、第二国家银行时代,进入了不折不扣由私人资本构成的美联储“中央银行”时代。

  所谓“无利不起早”,民营资本的投资理性、运作效率与自发性活跃,在有国家监督和法制保障的前提下,一定要优于国有资本,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本轮华尔街金融风暴摧毁了一些人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笃信,凯恩斯主义卷土重来,但美国经济几百年来的持续繁荣,以及其历经几次经济危机之后均能安然无恙重登全球经济领袖地位的事实,却时时提醒着我们:对政府财政投资,不可盲目迷信、放弃监督;而对市场主体,至少应兼及公平———如果没有经济正义,社会正义也可能变作一句空话。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