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鸿文:G20峰会生育一个新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1日 10:35  中国青年报

  李鸿文

  不是所有的“变革”都一定会像奥巴马的演讲那样张扬,那样气势如虹,有些“转折”和“改变”,却是悄然发生,又气定神闲。只需要一次会议,或者一张照片,就能表达出“变化”的全部意义。比如G20峰会,比如G20峰会上各国元首的那张合影,就是变革的象征。

  “德国之声”解读那张合影“象征着世界格局的转折”。其评述认为,一些媒体以为东道主布什坐在中间,其实,从现场照片看,坐在中间的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布什坐在胡主席右边。德国《每日镜报》解析这张照片,体现G20峰会是“全球村庄的家庭聚会”,创造了一个新秩序。几十年来,西方是增长引擎和稳定之锚,货币危机总是发生在其他地方,然后由西方控制的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拯救。而现在,“角色对换了”。西方成了病人,成了被拯救者。《明星周刊》则断言,G20峰会终结了G8峰会,显示了新的同盟,新的权力分配。

  G20峰会生育了一个新世界。意大利《共和国报》星期天版评论道,在这个世界里,力量对比将比危机前的世界来得更快。在全球力量的角逐里,必须给予新兴强国以更大势力。事实上,“G20峰会启动了G8峰会的死亡过程。”瑞士《星期天新苏黎世报》认为,中国将更强大地走上国际舞台。

  上周,我提到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的“中美国(Chimerica)”概念,这个术语译成“中美经济共生体”或许更能传达其本意。似乎“心有灵犀”,17日的《华盛顿邮报》就发表他的专栏文章《Chimerica团队》。文章说,杠杆时代(age of leverage)已经结束,“Chimerica”才是关键。作者在文章结尾处给美国新总统奥巴马提供了一份“备忘录”:不要等到下次G20峰会才行动,在你就职第二天就举行Chimerican G2会议,不要等到中国在北京召开自己的新G1会议才行动。

  《今日美国》社论提醒美国“必须要变”。这篇社论尽力掩饰失落感,说将来某一天,G20峰会也许被认为是美国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开始结束的时刻,美国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发号施令了。美国必须以身作则,改变习惯,摆脱可以靠借钱获得繁荣的幻想。

  与欧洲的惊悸和美国的惶恐不同,亚洲对G20峰会大多寄予更高期待。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社论,认为峰会召开本身就已经是历史性的。以往代表“全球经济峰会”的,是作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的七国集团或八国集团,这回不只是20国的首脑济济一堂,大家还平起平坐。G20金融峰会给了世界一线希望。

  韩国从G20峰会领到了一份差事,即同英国、巴西等国一道,以“2009年G20共同主席国”的身份主导制定中短期改革课题和履行计划。这是韩国首次在国际金融领域执行如此重大的任务,感到无比光荣。其主流大报《朝 鲜日报》的社论说,此次G20峰会制定了国际金融市场改革的“大框架”,具有特殊意义。但如果不出台“大框架”的具体化及实际履行等后续方案,G20峰会将只是一个空壳。所以,韩国一定要好好完成峰会布置的课题。

  日本媒体总是习惯于以中国为参照,即便观察G20峰会时也是如此。共同社评述称,中国成功避免了“广场协议”重演。当年的“广场协议”修正日元兑美元汇率,日元升值让日本饱尝泡沫经济之苦。中国现在的处境和日本当年相似,但中国先发制人,在峰会召开之前就与新兴国家联手,成功地避开了货币汇率问题。共同社这番感慨,不知是后悔当年自己屈服于美国强权,还是一边抚摸自己的伤疤,一边躲在暗处期待别人摔跟头。

    相关专题:

    聚焦20国集团金融峰会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