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少民:雷曼债券事件敲响金融监管警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 16:10  人民网

  武少民

  11月12日,香港立法会高票通过一项决议,引用《权力及特权条例》彻查雷曼迷你债券事件。对这一结果,社会各界虽然有不同声音,但均表示尊重立法会决定,配合雷曼事件调查小组展开调查。特区政府的做法,让雷曼投资者重新鼓起信心,因为至少他们已经看到了希望。

  引用《权力及特权条例》,可以传召一切银行高层、金管局领导等相关人员,并可要求他们出示相关内部资料等,为此,有银行界议员担心影响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对以金融服务业立港的香港不利。事实上,雷曼债券是一种风险程度很高的债券,普通投资者不宜投资,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差的老人,更是不应对其销售。雷曼债券可以流落到退休老人手里,有些老人甚至用全部身家买入如今已经几乎成为废纸的债券,一些银行职员的操守问题,再次暴露到前台。

  因此,对雷曼债券事件,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迹象表明投资者被误导或欺骗,正当的投资应该自担风险,这是基本的市场行为。但如果银行在销售此类债券时,的确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法,那么银行就应该受到谴责,退赔也在情理之中。有专家告诉记者,无论如何,这些债券卖给老人家是不对的,不管于法能否说得过去,首先就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做法就应该改正。

  无论如何,雷曼债券事件敲响了金融监管的警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杜绝类似高风险的债券流入市场,似乎成了特区政府一道十分棘手却又十分迫切的命题。

  金融海啸令全球经济从高位滑落,破产的公司甚至投资银行比比皆是,在这个经济出现“黑洞”的时期,人们无从预知将面临什么样的风险,但有一条,金融系统的监管时刻不能放松。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其累计的风险足以致命。美国通过此次金融海啸吸取教训,很多银行变相“国有化”就是明证。

  所谓的金融创新,把一些不值钱的次级债券包装成优质产品的做法,也让很多金融机构自食恶果,依靠发行金融衍生产品是不能“发家致富”的,缺少经济实体的公司也很难左右逢源。雷曼的倒闭,就印证了这一点。

  雷曼倒闭了,不妨碍他们的高管和员工另谋高就,但广大投资者却倒霉了,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向谁去索赔,因为那个曾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投行破产了,那个经常预测股价、推荐公司的投行,走到了穷途末路。或许雷曼没有预见到,在金融海啸到来之后,自己将首当其冲。雷曼倒台倒是一了百了,可怜香港3万多持有债券的受害人,他们只有把希望寄托在特区政府和银行身上,而对雷曼,却不能指望,甚至他们连向雷曼控诉的机会都没有了。

  风起于青萍之末。却没有人知道,这阵风将会如何“盛怒”。因为,目前跌跌不休的美国股市,还没有见底的迹象,华尔街充斥的只有忧虑。曾经造就那么多创富神话的华尔街,如今成为了风暴的策源地,成为了人们恐慌的根源。

  与那些倒闭的投行的高管的薪水相比,雷曼债券单个投资者的资金微不足道,也许只有十几万甚至几万,但那却是救命钱。高管们可以一掷千金,可以在公司倒闭后发发牢骚,埋怨政府不救等等,但那些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普通投资者,却是度日如年。美国的公司倒闭了,虽然有法律规定,中小投资者的赔付在最后位次,但是,公司的昔日管理者们有没有想到,他们是否愧对这些投资者,是否应该负起责任呢?

  希望雷曼事件能有一个好的结局。亡羊补牢,还来得及。希望香港的金融监管体系因之更加健全,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因之更加稳固。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