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顺差增长揭示我国应对经济寒冬具独特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 01:26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熊仁宇

  10月进出口数据显示,中国出口总额为1283.27亿美元,同比增长19.2%,环比下跌了6%左右。进口总额为930.88亿美元,同比增长15.6%,环比下跌了13%。进出口贸易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呈下降的趋势在意料之中,但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关注。在国际金融风暴的背景之下,我国进出口总量萎缩明显,但外贸顺差并未因此减少。10月外贸顺差达352.39亿美元,又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同期上升30.3%,继续保持2008年2月以来快速上升之势。

  全球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状况改善,这两种看似矛盾现象的同时出现并不难理解。分析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弹性分析法完全可以在这里套用,基本结论就是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必须满足所谓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

  在这里我们虽然并未出现本币贬值,而只是因为国际经济周期性变化导致的需求由热到冷的转变。但是弹性分析仍然极具解释力,我国出口商品属于低端,需求刚性强,降价空间低;而进口商品受需求状况影响较大,且本身价格波动范围较广。在进出口增速同时放缓的前提下,进口放缓速度明显快于出口放缓,外贸顺差延续增长的趋势并不令人意外。

  对我国来说,顺差增长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国际收支改善的短期利益,更表现出了我国度过经济寒冬的一项独特优势。2009年被普遍预计为经济危机影响全面暴露的一年,内需固然重要,但出口更是主要经济体的必争之地。出口能力直接反映一国度过经济寒冬的能力。

  大量经济史实告诉我们,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并不能单独依靠本币贬值。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的货币贬值均在30%-70%之间,贬值幅度之大实属罕见。然而,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却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与此相反,中国顶住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冲击,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实际上人民币汇率还稳中有升,但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却一年好过一年。

  经济学家对此问题展开了颇有成效的研究,弹性分析依托马歇尔局部均衡方法认为需求弹性决定了国际收支的改善;芝加哥大学罗纳特·蒙代尔及哈里·约翰逊等人运用货币主义学说研究国际收支问题,认为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缩减或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才会产生,而失败的经验是由于他们的政府没有严格地限制货币发行,使得货币供给冲抵了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西德尼·亚历山大的吸收分析法依托凯恩斯国民收入方程式,认为本币贬值必须要在国内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之下才能取得相应效果。此外还有结构分析方法认为本国供给不足仍有可能造成国际收支逆差长期存在。

  相关的理论纷繁复杂,但总的思路可以归纳为弹性分析为基础。一国的出口产品的类型和国内消费习惯由所处发展阶段和其他特殊国情决定,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所以,在全球经济危机之下出口的优势地位将是我国顺利过冬的一大保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