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全面拯救楼市方案出台 > 正文
□彭兴庭
距离央行10月27日发布房贷新规已经过去整整一周,各大银行对房贷新规的实施细则并没有按时出台,出现了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戏剧性的是,10月28日“农行24小时召回细则”后,11月3日,光大银行也重蹈覆辙上演了一幕“召回”的好戏。各大商业银行房贷细则为何难产?有人指出,数额庞大的存量客户和上百亿贷款余额该如何处理,是各大银行一再延迟推出房贷细则的根本原因。(《华夏时报》11月10日)
毫无疑问,银行如果对新贷款客户和存量贷款客户同时下调贷款利率,将会带来巨大的收入损失,可是,如果放弃存量客户的利率调整,那么对已有借款者显然有失公平,原有客户则可以通过转按揭的方式转到别的银行贷款,享受下浮利率。为了避免客户的流失,银行有必要调整存量贷款的利率,但调整多少,是否“先下手为强”,则是一个难题。各大商业银行之所以迟迟拿不出“房贷细则”,无非想琢磨出一个万全之策,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然而,在我看来,形成今天这样的僵局,则是各方利益博弈和对未来市场难以把握的结果。
围绕房产新政,首要的利益主体是央行,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和调控当局,央行的目标是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房地产市场的良性运作。在大家翘首以盼的时刻,央行出台的房地产新政竟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这背后,透露出的正是调控部门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中国房地产泡沫犹存,放松房贷不但会打压银行利润空间,进一步恶化房贷坏账率,更重要的是,甚至会出现金融体系以至国民经济被房产开发商绑架的危险。一旦经济出现状况,房地产市场面临危机,房地产开发商首先想到的,不是节约成本,也不是创新融资机制,而是以房地产业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在信贷政策上作出让步。这无疑不是在彻底解决问题,而是在进一步积累问题。很显然,作为政府机构,央行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出现。
可是另一方面,如果银行继续实施严格的房贷政策,不但可能引发断供潮,也会加重投资者对中国经济严重紧缩的预期,挫伤市场积极性。目前,紧缩的房贷政策,对于已经命悬一线的房地产资金链来说,已是雪上加霜。房子卖不出去,开发商资金链一旦断裂,首先受到影响的,还是银行和整个经济。在这种两难困境下,松还是不松,确实是个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央行只好当起了“甩手掌柜”,将“难题”留给了下面的商业银行。可是,商业银行以往都是央行怎么说就怎么做,突然得到这种棘手的“自由裁量权”,反而有些措手不急。
各大商业银行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利润空间,揣摩监管部门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其他银行的相关策略。过早出台细则不但会成为监管部门的“重点监控对象”,也会给其他银行形成“参照”,而处于不利的博弈地位。这一点,从网络上有意无意被透露出的细则版本,和商业银行对已出台细则的“反复无常”即可看出。
说到底,房贷细则难产的背后,还是源于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不确定”。当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蔓延,经济增长放缓,股市低迷,中小企业陷于困境,房地产市场价量齐跌,宏观经济将向何处去,几乎是一个迷局。换句话说,对于未来,不论是监管者、商业银行还是开发商、消费者,都是一种“信息不对称”,这种不确定性令“房贷细则”更加难产。而整个市场,则陷入持续“观望”之中。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